今天上午,按照既定计划,上午10点从新浦出发,目的地是距市区15公里外的灌云县板浦镇。计划这次活动也是很仓促,从决定去到成行也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昨晚去胖子的百度空间看了看,上面说他本月20号才能从伊山回来,原本打算骑自行车回新浦的,但由于后轮钢条断了几根,所以为要在回家时掏路费而大呼倒霉。他在空间里说,在会新浦的路上,打算去板浦看看李汝珍纪念馆。我也很想去那儿看看,正好今天是周末,何不去那里看看呢?于是我从书箱里翻出一本几年前买的《灌云县文史资料》,里面有灌云县一些名胜古迹的介绍。我出了家门,沿着郁洲路一直向南,转204国道,过南城、宁海、永平,在11点半左右到达板浦。
我翻着从文史资料里整理出来的与板浦有关的名胜,决定先去板浦高级中学里看一看国清禅寺,书上说国清禅寺位于板浦古城内西大街大寺巷北首,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那时,板浦这儿东、北两面是海,人烟稀少,佛门弟子相中此处,建了座禅寺,专门对那些弃俗出家的人剃度授戒,填写度牒词簿,教习诵经参禅,成了佛教活动的所谓“四大皆空、六根清静”的世外桃源。该寺院在五代残唐时即毁于兵燹。据清《嘉庆海州真隶州海州志》记载:宋元丰七年(1084),云游僧法朗在旧寺上进行了重建(后人尊其为开山僧);元至正十四年(1345),又不幸毁于兵火。明洪武九年(1376),果升大和尚再次重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又进行了扩建。当时国清禅寺规模很大,故又俗称“大寺”,寺前巷道也因此得名“大寺巷”,一直沿用至今。国清禅寺的主寺院占地二十多亩,三道殿堂,前山门供韦驮,中大殿供四大天王,后大殿即“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和金刚、罗汉众菩萨。寺内殿宇宏伟,佛像整齐,另有东西廊房、方丈室等建筑,晨钟暮鼓,香火旺盛。但到清末时,由于战乱频仍,国清禅寺即逐步衰败坍塌。民国初,“灌云县第一高等小学”薪承“北鹾学堂”在此诞生;一九二四年,改建成“灌云县立初级中学”。解放后,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被拆除,材料用以建造中学会堂,仅存寺院前山门和中大殿共六间,佛像俱无,先后成为板浦中学的教室、音乐室和图书室。为迎接板中八秋华诞,板浦中学于2003年中秋开始修缮两殿,新建碑廊,现为板中校史展览室。
【链接:港城古寺:1、海州碧霞寺
2、紫竹庵 3、朝阳兴国寺 4、孔望山龙洞庵
5、北海观音寺】
我和板浦中学的门卫商量了半天,他都不愿意让我进去,我只好站在大门口往里望一望了。以上五张照片是在灌云县政府网站上摘取的。我心灰意冷的站在板浦中学门口半天,发现灌云人还是不如赣榆人的民风淳朴,在赣马找文峰塔时,那里的门卫很待我很热情,再看看这里,难怪别人都说灌云人的坏话,看来不是空穴来风。

我向路人询问了去李汝珍纪念馆的路,我顺着东大街向东,没走多远就看到了纪念馆的大门,但有铁将军把守着,我也奈何他不得啊。心里想想也真难受,大老远的跑过来,可能要无功而返了。我沿着大街向西,向路边以为带着狗皮帽子的大爷询问位于板浦小学内开凿于清代的“汲泉”井和位于东湾巷开凿于清光绪十一年(1891年)的“太平官井”在什么位置。大爷告诉我,这两处古井都已经不存在了,他过去是东大街居委会的主任,亲眼目睹了这些古迹消失的过程。得知我是新浦来这儿找古迹的,认为我精神可嘉,于是他骑上自行车亲自领我去李汝珍纪念馆找杨馆长。我们从纪念馆的后门进入院内,吴大爷为我向杨馆长引荐,接着由杨馆长为我介绍纪念馆的概况。该馆座北朝南,面积1500平方米。主体建筑故居,属清代砖木结构,一宅二进,计有房屋12间。皆有古色古香青砖小瓦马尾墙、厦檐、曲折花格窗,经修缮焕然一新。新建仿古门厅和主展厅各三间、古式院墙及其附属建筑。庭院建筑高低错落、变化有序、古意盎然,清秀雅观。反映时代特征,地方风格。1989年纪念馆被公布为第一批县市级文保单位。
李汝珍祖籍河北大兴(今北京)。清乾隆二十八年(1736)出生,卒于道光九年(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1782年,十九岁的李汝珍随兄至板浦,受业于著名音韵学家林廷堪。后娶板浦许阶亭之女为妻,与东海“二宝”许氏子乔林、桂林、契好尤笃。嘉庆二年(1797)始作《镜花缘》。嘉庆六年,黄河在邵坝决口,李汝珍去河南任县丞,主持治水。十年,李汝珍又作官河南,十九年归板浦,潜心著书。二十二年《镜花缘》“消磨层层心血”终于定稿。翌年赴苏州赶刻《镜花缘》。同年江宁桃红镇最早刻本问世。道光元年(1821)再版。八年,芥子园雕本《镜花缘》刻成。目前传世的李汝珍著作还有《李氏音鉴》、《受子谱》、《蔬庵诗草序》等。近百年来,《镜花缘》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将它写入世界名著之列。英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皆有《镜花缘》译本和研究文章问世。
纪念馆门楣上悬挂的“李汝珍纪念馆”金字匾额,是我省著名的书法家、省书法协会主席尉天池的手书。主展厅中间的半身塑像就是李汝珍。大厅的陈列橱中展出的是中外多种文字的《镜花缘》各种版本以及资料,从这里可以大概了解到世界性的李汝珍研究的概貌。大厅的墙壁上挂满了时贤名流的佳作,书法妙绘,满壁生辉。




纪念馆分为两部份,东侧的是旧居,是老房子,西侧的是纪念馆,是新建筑,这一新一旧正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李汝珍就在这旧居里孕育和创作了《镜花缘》,新建筑纪念馆却是对李汝珍一生和他在文学成就上的评价。这是一组新旧结合、新古交替有着特殊凤格的建筑。李汝珍从旧书斋中走来,我们当代人给他以全新的认识和评价。李汝珍纪念馆将和《镜花缘》成为双壁,珠联璧合,成为板浦镇一笔丰厚的财富和文化资源。


西跨院内有一株百年以上的石榴树,《镜花缘》中有一句描写石榴花的话:“此花后来送至东海郡,附近流传,莫不保护,所以沭阳地方至今仍有异种,并有一株而开五色者……真可甲于天下。”莫非这就是五色石榴花?

后院有一棵清代栽植的大皂角树,阅尽沧桑,傲骨凌空。后墙上的“镜花水月”四字正点示出《镜花缘》这部小说的深刻的主旨。这株树该是李汝珍亲手植的,那他是浇过水、培过土的了?那他是经常坐在这树荫下读书,抑或徘徊叹息,抑或展眉轻笑了?皂角树就这么一百五十余年站在这里,洋溢着生机和激情守望着她的主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