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园出来,抬手看看表,发现已经是下午一点了,我便急匆匆的上路,前往今天的最后一站——中正街寻找一口唐代古井。
【链接 1、清朝中期灌云县中正望族吴氏在南云台水流村所建“蟁睫园”
2、明代学者顾乾所建半山园至清道光年间,转为灌云中正方氏所有(第一次、第二次)】
李汝珍纪念馆的杨馆长告诉我,中正的精勤小学里有不少历史文物,值得去看一看。我驱车十多分钟,就来到了中正街,经过询问我很轻松的找到了这座精勤小学。
据小学门卫乔大爷说,精勤小学已有109年的办学历史了,校内有不少历史古迹。精勤小学的前身是精勤书院,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是淮北地区校史最长的一所学校,校友中名人辈出,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精勤书院的创建者为时任海州正堂鲍毓东、淮北盐运史彭家骐以及中正场盐大使陈汝芬,院名取义于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院设在文昌宫,陈汝芬任第一任院长。抗日战争期间,精勤书院遭飞机轰炸,教室被毁,校产被洗劫。抗战胜利后恢复校舍,定名中正中心小学。1948年中正解放后,恢复“精勤小学”校名。1970年,因学生叶继桂抢救落水儿童张桂香而牺牲,中共灌云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把精勤小学改名为“灌云县继红小学”以资纪念。
1983年县政府从历史和影响角度考虑,恢复故名“精勤小学”。书院建筑主体为硬山式。院内有清代书法家王晓农题刻纂体“精勤书院”、“精勤学堂”、“文昌宫”、“业精于勤”、“例禁重申”等石刻。
学校操场的西南角还立着一尊汉白玉石像,听学校的以为王老师介绍,他就是清代板浦的武状元卞赓。卞赓,字虞卿。生于光绪年间,家住灌云县东辛乡中正街,祖上有些田产,家道小康。幼年长得清秀文雅,但不喜文墨,酷爱耍刀弄棒,曾拜山东武术团王师傅为师。待到弱冠时,仪表伟岸,虎背熊腰。他四方拜师,虚心求教,因而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且因他有一股神力,令人惊奇,纷纷劝他参加科考获取功名,为国效劳。卞赓也有这种意愿,18岁经过州试选拔后,到省城参加癸卯科武举秋闱乡试,一举得中头名武解元。被留在紫禁城看守神武门,几年后得以外放,任两广参将,镇守虎门。卞赓在任忠于职守,治军严谨,深受军民爱戴。卞赓中状元后,回中正建状元府,解放后被毁,只遗留下了这对石鼓。


听学校以为曹大爷说,他在中正街住了一辈子,从来没有听说过哪家有唐代古井的,于是我又一次失望了。
时间的指针已经指向下午三点,我急匆匆踏上的归程。在路过南城时,我记得上一次和苏江河在谢禄山找石刻时,把武同举的三言诗刻遗漏了,我又来到石刻群附近,补拍了几张。石刻全文如下:“海上山,云漠漠。迤西南,飞一角。俯市寰,倚城郭。翼然亭,弥其缺。春坐花,秋醉月,夏吟风,冬卧雪。试纵观,天宇阔。屏尘嚣,且行乐。”款:“挹乐亭,西山麓。癸丑年,笏山筑。三言诗,静涵笔,乙卯秋,霞峰录。”【链接:08年12月19日赴谢禄山寻找古代石刻】
21号,我计划去金牛顶的北海观音寺遗址一探究竟,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前往。
参考资料:
[1]灌云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国清禅寺[J].灌云文史资料,2004,(11):54.
[2]灌云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李汝珍纪念馆[J].灌云文史资料,2004,(11):112.
[3]姚祥麟.李汝珍及二许故居的追溯[J].灌云文史资料,2004,(11):119-121.
[4]陈龙山.灌云县文物古迹分布情况简介[J].灌云文史资料,2004,(11):144-155.
[5]灌云县旅游局.板浦秋园的前世今生[DB/OL].灌云旅游网,2008-7-21/2009-01-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