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东南角,有一株千年的白果树,缠枝盘干,势若罩伞;且一大一小,双株两根,俗称怀中抱子。解放后,为了保护这一千年遗存,特地在树上设置了避雷针。(链接:赣榆县大道口村千年公孙树)

从海清寺出来,步行来到山门口,一大群大妈模样的人围拢上来,问要不要导游,三十块一个人。这些无牌无证的野导游,操着一口劣质的普通话给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们讲解,简直就是给连云港的旅游事业摸黑添乱,真不知道花果山管理处的领导们拿了这些人多少好处,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穿过人流攒动的山门,一个景点就是仙人桥。据说这里原来叫“聚仙桥”,相传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得名。旧桥遗址原来有回文诗碑一通,诗为:“聚仙桥上得逍遥,上得逍遥瑞气飘。瑞气飘香花结采,香花结采聚仙桥。”现在除了路北的一块“仙人桥”的碑铭外,一无所有。从仙人桥上可以望香炉顶。志书上说它“山势峻峭,每逢翠雪,累月不消,望之如玉山而立。”雪花时,淅淅沥沥,潺潺不绝,又称之为眼泪庄,为云台三十六景中的“炉峰翠雪”。只可惜现在是秋季,没有翠雪可看。
从仙人桥向南有一条小路,通往新近开发的一个名为“高老庄”的儿童游乐区,吸引我的是一通立于石桥旁的石刻。走到切近我发现,石碑与仙人桥旁的石碑类似,内容为“阿弥陀佛渡贤桥
民国二十四年三月”。
从仙人桥到风门口之间有一段距离很长的十八盘。古时候的上大夫据说走完了十八盘,要“回头喘咳似吴牛。”那是因为他们饱食终日,养尊处优。可我们还都是正当年,到风门口时只出了一点汗。十八盘地处险要,峰峦高耸,林跃巍然,史书甚至称它为“绝壁千重”,可现如今,便捷的盘山公路萦绕山间,使我们很轻松的到达风门口、南天门。路旁茂林修竹,古柏参天,山风一过,松涛琅琅,近山远峰,入俯脚下。十八盘路侧有一块石头形似鲤鱼,头在地面。相传古代皇帝怕江山不稳,派许多阴阳先生到各地去查访和破坏龙脉,这天有一位来到云台山,发现了鲤鱼石,又见这条岭上有个第一天门。他知道鲤鱼只要跳过天门便成了龙,托生在山主家,长大就会抢夺皇帝的江山。阴阳先生找到了山主,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他。山主很高兴,便问怎样才能使鲤鱼跳过天门。阴阳先生对他说,只要在鲤鱼石旁修个十八盘,就能顺势飞上天门。于是山主雇人昼夜施工建起了十八盘,阴阳先生也就放心地走了。原来鲤鱼跳过天门才能成龙,若是落在十八个盘子里,那只能是人间的一道菜,风水也就这样被破了。
来到风门口,风从谷底吹来,松涛阵阵,凉气袭人,令游客有振衣欲飞之感。一般说来,风都是从这夹山口通过,无怪多风。无论是什么方向的风,那怕是空气流动都有一种微风的感觉,清新凉爽,形成了无风自有风,有风风更大。山民称这儿叫“风门口”。尤其是登山者汗流浃背时来到这里,顿觉精神益爽,勇气倍增。举目四望,东有老窑沟,云遮雾绕;西有十八盘,九曲回环;北有月牙石,神气俊逸;南有磨盘岭连香炉顶;端庄神秘,绝壁千仞。俯视孔雀沟、竹涧,幽僻深邃,令人目眩神移。这里有云台三十六景之一的“竹涧迎凉”。
我们在这里休息了片刻,继续赶路。在去九龙桥的途中,我们顺便拐到附近的南天门。明代重建三元宫时,南天门即为三元宫的附属建筑之一,志书称之为关帝庙,有照壁俯临深涧,上有石门,凉风飔飔,从山上吹来,又称之为风门。道光年间作最后一次修缮。原有大殿,曾经做过南天门小学的校舍,清两江总督陶澍曾题有“高镇南天”的横匾。现在遗存的多为石刻浮雕,为花卉,以及象征吉祥的三吉瓶,另有康熙十七年所谓“诰封奉直大夫知江南淮安府海州知州”的立石以及几块“梦灵感应碑”,也出于山东灌云等地。南天门居高临下,是被称之为云台三十六景之一的“云护天门”之所在。1985年,曾建过一个凉亭,被台风摧毁,今天只剩下石基,可见堪当“风门”之称。
从南天门东侧已经倾毁的凉亭石基附近的一条碎石路向下走,就来到了著名的九龙桥景点。这座大石桥建于九龙口,是古老的石拱桥建筑,长桥深涧,青石栏杆,志书说它上倚千仞之峰,下流百尺之水,云台三十六景中的“长桥飞瀑”、“九涧争流”、“龙桥喷雪”都在这里。

过了九龙桥往上走就是茶庵,茶庵依山而建,庵前的踏步陡峭而险峻,院内清幽宜人,院中有一棵大银杏树,高21米,胸围3.33米,龄已900余年,为省级保护名木。原茶庵建于清道光年间,后毁于战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山上三元宫的修复,市园林部门于1996年将其改为“吴承恩纪念馆”,内藏吴承恩及《西游记》的各种史料、照片、碑刻和实物。院中还有有一尊立于1996年5月的吴承恩青铜像,它是连云港市第一尊名人铜像,是经过考据家、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以及美术大师的通力合作,根据吴承恩的头骨,科学地复原他的面容而成的肖像。【链接:探访吴承恩生前曾居住过的“吴氏即林园”】
出了茶庵继续向上攀登,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巍峨的石塔——多宝佛塔。该塔建于明代,原高31.4米,可惜建起来不久便坍塌了,整个塔基也埋于碎沙石之中,只有中间的塔心柱露在地面上,好人都以为这只是一口干涸的水井。八十年代,旅游业兴起后,有关部门根据有关记载,得知这里埋藏着塔基,才把它挖掘出来,并在原址上修建了现在的石塔。塔基是青石所砌,呈八角形,直径约有10米,周围镌有莲座、缠枝等高浮图案。基座的出檐,磨琢精巧,既凝重又飘逸,都是典型的明代佛教建筑的特征。多宝佛塔之所以建起不久就倒掉,那肯定是在设计上和建筑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多宝佛塔的边上,有一棵小蟠龙松,长得非常奇特。它迂回曲折,材骨非凡,好似一条游龙昂首欲飞。很可惜的是,我并没有看到这棵小蟠龙松,它也和“美人松”、“大蟠龙松”一样失去了生命,只留下一块斑驳的石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