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2009-01-12 22:33:43)
标签:

连云港

花果山

郁林观石刻

狮子岩

阿育王塔

舍利

王朗墓

赑屃

分类: 连云港人文历史

    郁林观遗址在大村水库东南。《云台新志》记载:“郁林观,自隋开皇时(581—600年),为女冠下院,是东海云台胜境,清初裁海渐圮。道光年间《云台新志》成书时(1837年),这里尚有茅屋数椽,杏树数十株,后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住持僧本来募资重建郁林观,继毁,旧址无存,只有观名,仍为胜境。此处山水特佳,云烟缭绕,林木繁茂;喷珠漱玉,溅雪垂虹;山崖壁立,峻秀如画。诸多自然名胜点缀其间。有丹石壁立,如映朝霞的‘朝霞壁’;有横压峰巅,石罅生云的‘埋云石’;有飞瀑悬空,薄雾弥谷的‘喷水崖’;有涧流淙淙,泉水清泠的‘濯缨泉’。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胜境之中,文采斑斓,就在那状如雄狮的“狮子岩”峭壁上,镌刻着唐、宋、明、清时期许多名人雅士的摩崖题勒,称得上古刻荟萃,琳琅满目。立身于此,好比是观赏难得的古代书法展览。其中以唐隶宋篆两块石刻最为珍贵,堪称我国书法艺术史林中的勒刻瑰宝。飞泉下边涧畔一巨崖耸起,面南,上刻《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纪》,全文393字,分21行,每行17字,字径10厘米,刻于唐朝开元七年(719年),为隶书,气韵开达,遒劲飘逸,蔚为壮观。其运笔布白,具有汉碑《石门颂》之特色,其文乃出于当时海州司马崔惟怦的儿子崔逸之手。情景交融,寓意清新,辞章绮丽,对仗工整。可惜书刻者无款,但可断言,书是国手,刻是名匠。字里行间,洋溢着当时郁林观的自然情景。“代有知而不能至者”,即仰慕胜境的美妙,客观因素难以前来观赏而叹息;“至而不能赏者”,来了却不知其美妙,或者说知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赏而不能穷者”,虽能欣赏其一、二,却不能领略其全部真谛和真实内涵。此碑勒早在北宋间,就被金石家赵明诚他的夫人李清照收录在《金石录·今存碑目》中。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她“建炎丁未(1127年)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当时东海治在南城,李清照就是这次把这块唐隶的珍贵题刻收录的。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宋篆在《东岩壁纪》西斜对面,岩面高5米,宽6米,面北,共102字,分刻12行,每行7字,字径26厘米。此由祖无择拟文,苏唐卿篆书,王君章镌刻,集三人文、笔、刻之长,世称“三绝碑”。此碑刻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属小篆体势,笔力苍劲,结构严谨,风格古朴。据《宋史》所记,祖无择为进士,累官知制诰,曾与王安石共事,其文享誉海内。苏唐卿是我国宋代成就很高的篆书家。《金石索》一书载:“苏唐卿,欧公(欧阳修)故人也,佳章善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编印的《各种书体源流浅说》曾特别介绍苏唐卿的这块石刻。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此外,宋石曼卿的一首诗,由谭亨甫题刻在这里。诗分两段,前一段5行,每行10字,后段6行,每行12字,记题刻缘由和时间。字径皆8厘米,楷书。这首诗是来此观感之作,原存海州康安寺壁间。谭亨甫恐日后遗失,遂题刻于此。时为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尚在飞瀑激流中的一块大石上题刻“濯缨泉”三字,结构严谨,挺拔清俊。石曼卿诗刻后面,还有一石刻,文曰:“郑圃、杨公持公承东朐谭亨父同游,大观,丁亥”。面向东,3行,每行6字,字径10厘米,亦楷书。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另在《东岩壁纪》背后有《宋四士题名》石刻。文曰:“宋四士尝登山,石林虞仲子,水石草堂道人,无碍居士,芝台翁”。这里的无碍居士乃宋兵部尚书李弥大。此刻前一行6字,篆书,宽7厘米,长10厘米。后为四人名,每人1行,行书,字径16厘米,无年月,从人名推测,当在宋、元间。在东岩壁下,还有《宋刘居实题名》石刻。文曰:“通判海州刘居实德充,案行属部,过妙云观,登狮子崖,至郁林观少息,投宿海清宫,重和二年(1119年)仲春十有一日”。行书,雄浑古朴,像是一短小游记。另有横书石刻,文曰:“石林虞仲子”五字,为1 行。还有《亢之等题名》石刻,文曰:“亢之同来,祖贶。同游”。分刻3行。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海州知州王同题刻“
飞泉”二字,于东岩壁最高处,字径1.3米,雄浑潇洒,苍劲有力。每逢雨季,溅雪垂虹,喷珠漱玉。悬流掩石刻,石刻匿悬流,意趣无穷。王同更有“采山钓水,沐月披风”八字,镌刻在“飞泉”之下,辞旨清新,书法绝佳。另有一块陈维恭三言诗刻,又称“东岩壁碑铭”。此刻篆书,分刻4行,每行7字,字径26厘米。还有“飞上天”三字石刻,无落款,根据风化程度,像是明末物。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当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亲书“唐隶宋篆”四字,篆书.镌刻在《东岩壁纪》东侧崖石上。诸如朱照题古愚子听琴处”楷书、黄道传题“垂虹溅雪,漱玉喷珠”,隶书。清钱泳游飞泉留款,以及“廉石”二字,刻于急流中的巨崖上,隶书,面西南,字径0.45米。题者、年代均无落款,究其寓意,惟赏者自悟、品味。这里摩崖石刻共18块,完好无损,堪称石刻中之精品,无怪明代顾乾把这里作为《三十六景》之一景,名曰“仙宫碑篆”。他说这里“唐宋碑文,遍刻两壁,虽苔藓斑驳,不可尽识,而一二昭著处,求榻本者,无虚日也”。并非夸大之词。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http://www.lygfxb.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1/0901122253c709e5852a410c74.jpg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  
  飞泉风景点,其美就美在自然风光,天造地设。那浓雾笼罩的山谷,那朝霞映照的峭壁,那淙淙作响的泉流,那红紫无名的花木,还有那丛篁、那瀑布……绝非人工所能造作。原始的、质朴的、幽邃的自然景色,加之历代文人骚客之墨宝镶嵌其间,更有天成的喷水崖、埋云石,狮子岩等点缀于此,形成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壮丽景观,相得益彰,已达到了较高的品位。197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将郁林观石刻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如今的郁林观石刻已经荒废已久,杂草丛生。希望花果山管理处能早日将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恢复往日的风采,重新展现在游人面前。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狮子崖瀑布上下来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毛毛细雨。因为没踩牢的缘故,我一不小心从一块近两米的石头上摔了下来,幸好是背部先着地的,有背包作为缓冲,否则这一下肯定摔的不轻。到现在手脖子还有些酸痛。
    从郁林观石刻群里出来,原本打算直接上山的。可我的同伴偏偏这时候告诉我,在阿育王塔附近,还有一株比古塔还要古老的银杏树,于是我决定去看看。虽然爬了一天山,脚是又酸由疼,但还是挡不住我的好奇心。我们趟过几近干涸的水库河床,超近路来到阿育王塔下,该塔原建于海清寺院内,因耸立在花果山的入口处大村,故俗称大村塔,又叫宝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据佛教史籍记载,公元前268-公元前232年的古代印度阿育王统治时,前半生征战杀戮,惨无人道,后半生悔悟,皈依佛教,在国内广建庙宇,修造佛塔,以示忏悔,也为供奉佛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座塔,凡阿育王所建的俱称为阿育王塔。后来,有些印度僧人东游我国,讲起了阿育王役鬼神起塔的故事,我国也就开始建造阿育王塔了
    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建造年代,据李普元东海志》载述:命工拓得天圣间柳峦等碣《唐志》也据柳峦记碣,谓为宋天圣元年造。此后,所见资料均袭用建塔年代为宋天圣元年,今经多次考证,查无一碣一字之痕迹。倒发现天圣年间“葛真镌石记”等五块记碣,另据许绍蘧编著的《连云一瞥》中《壁碑记》里说是塔建于“宋建隆元年”,那就更早于天圣元年了,因此塔的建造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
    另据资料记载,就地原有一座塔在唐代号称“唐代第二之尊”,表明花果山建塔历史还要早得多,这在我国建塔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海清寺阿育王塔,是江苏北部历史悠久。塔体最高的一座九级浮屠,明《隆庆海州志》描述为“峻宇修廊,万山环拱,浮屠九级,矗兀层霄”,其塔形为仿阁楼式,九级八面,高度为40.58米,上观似从天降下,回彻清霄,下看似从地涌成,宝堂连海。整个塔身为纯砖结构,从塔身“心柱直至内廊梯级,腰檐,券刹均系砖砌而成塔的底层为上下重叠式腰檐,二至九层为迭涩平座式腰檐”。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塔的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券门,其它四面各隐出一扇直棂窗,外壁内绕以周旋走廊,中间塔心为八角形砖柱,每层砖柱内筑有梯级踏步,可沿踏步逐级而上,第九层为八角形藻井,顶棚券成笼盖状南北为通门,东西为暗门,凡门内之两旁各有两个暗洞,共16个,四角有四个凹槽。1974年大修时在藻井内修一圆柱,周长1.10米,高3 .7米,起支撑塔体的作用。
    海清寺阿育王塔继承了宋代营造法式的优良传统,其塔基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处理,结体严密合理,线条明快秀逸,风格雄浑古朴,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河北定县宋咸平四年(1001年)建的开元寺料敌塔,同被称为我国古建筑中的南北两巨构。
    海清寺塔建成以来,其坚固程度令人吃惊。据文字载,连云港市一带曾经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尤其是在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公元1668年7月25日,受郯城8 .5级大地震的波及,我市和赣榆一带海岸线迅速向黄海推进了十五公里《嘉庆海州志》说:海州,城倾十之二三,屋宇多圮而海清寺阿育王塔却能够巍然挺立,安然无恙,史料记载的其它地震十八次,山崩城圮六次,均没有对阿育王塔造成致命的摧残,底层南门“根深固蒂”的门楣刻石可谓当之无愧。对现代建筑的防震抗震方面,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由于年代久远,塔表墙面风化剥蚀不堪。已知海清寺阿育王塔在金、明、清、民国时都曾作过不同程度的修缮,但多是敷衍一番,草草了事。1958年10月1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海清寺阿育王塔”为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连云港市人民委员会拨款四万元进行了彻底修复,使千年古塔重放异彩。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海清寺塔修复过程中,拆补第一层踏步时,发现一方形地宫,从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计有:“砚石函、银匣、银椁、银精舍、银方匣、鎏金银棺、青瓷瓶、玻璃瓶等。瓶内盛“舍利子”若干,另有佛牙、鎏金小铜佛三尊、鎏金小铜狮1只,各种铜钱11市斤,在石、铁银质的各种文物上,大多雕刻或模压了相当精美的花纹和图案。(链接:文明之光照连云【第四辑唐代阿育王塔地宫文物】)
    海清寺阿育王塔是花果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明代顾乾“三十六景图”中称之为“古塔穿云”。清代黄申瑾“二十四景图”中称之为“塔影团圆”。其特点:一是古老,有近千年的历史,巍然壮观,国内罕见;二是坚固,迄今仍屹然挺立,和新塔一般;三是壮丽,水色山光,白云塔影,使游人赞叹不已;四是既好看,又好爬;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可以助人遐想。登上塔顶,能看到四周群山都变矮了,连山顶的白云也荡漾于脚下,再登山一看,宝塔如同一根春笋,这种景象当地人叫做“山拜塔、塔拜山” ,也有叫做“山不压塔、塔不压山”,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无愧于“九级云梯攀到顶,一天星斗喜垂肩,关心海岛千山雨,放眼齐州几点烟”的诗赞。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我们在海清寺大院的西北角发现了一尊石质的赑屃,根据前几次在大村找王朗墓的经历,我得知原本停放在花果山乡政府门前的石龟被挪到了大村塔下。所以,想必这尊赑屃就是王朗墓前的。
    王朗,字景兴,三国时东海郯人,汉末为会稽太守,曹操表征之官至御史大夫,累官至司空;封乐平乡侯,又封兰陵侯,谥号为成侯。
    王朗原本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传说刘备的糜夫人还是王朗做的媒。后来,王朗背叛了刘备,投靠曹操。在一次魏蜀两军对阵时,诸葛亮狠狠地骂了王朗一通:“不安汉兴刘,反助逆贼,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又骂他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王朗一听,只觉得热血冲头,两眼发黑,大叫一声便摔下马来,一命呜呼。
    王朗死后,魏主降旨,自魏长安,至王朗家乡,一路上埋了73座坟,葬礼十分隆重。可是诸葛亮有心让王朗死也不得安身,他便着人在魏军中散布谣言:“王朗的73座坟,座座都是金头玉身!”这么一来,魏军中一些士兵及下级将领,便都开了小差,纷纷去挖掘王朗墓,以图发财。结果,73座王朗墓被挖了72座,只有在海州家乡的一座幸存。
    顾乾的《云台山志》载:“大村有王朗墓。”《云台补遗》也记载:“王朗墓在弥陀庵,北有土墩,相传为王朗墓。”又据姚陶的《登云台山记》所载:“大村有石剑二,高丈余,倒插土内,即魏王朗墓也。”王朗墓前的两柄石剑,今镶砌在飞泉村的灌溉渠上,安放墓志的龟趺尚卧在乡镇府大院门前。
   云台导游诗抄》评述王朗道:“春秋著作穷经术,戎马凭陵号将才,何事晚年犹背汉,空留荒冢在云台。”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古今花果山【第一辑 <wbr>从郁林观石刻到阿育王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