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故事】古镇北塘二三事

(2012-04-27 06:51:00)
标签:

杂谈

【一】

 

北塘,顾名思义位于是塘沽的最北端,是天津离大海最近的地方。这一带村落形成于明永乐初年,最早叫“陈家堡(pu)”,居民是随“燕王扫北”而来的移民。明嘉靖年间,北塘的三个居民点:陈家堡、小西庄、小南庄逐渐连成一片,改称“塘儿上”,后又改名“北塘儿沽”。明万历年间北塘成为漕运码头,到清朝道光年间,北塘码头常年过往载重在1500担以上的大型商船已达1800余艘。

 

北塘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866年恭亲王奕聘用外国教官、用洋枪洋炮在这里操练军队,算起来比袁世凯的小站练兵早了31年。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庚子之役、直奉战争、抗日战争直到解放战争,都曾在北塘留下令人回味的记录。

 

北塘炮台最早设立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戚继光修建大沽炮台的同时,在蓟运河河口两岸各修筑了一座炮台,即北营炮台和南营炮台,两座炮台共同组成了北塘要塞。第二次鸦片战争,北塘炮台是整个大沽口防御体系的北翼,扼守着蓟运河口的海防要塞。清道光二十年,北塘炮台被扩建为五座,即在北塘北面的青坨子、蛏(chēng)头沽和南面海滩各增建炮台一座,统称为五营四哨。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于1860年8月1日避开久攻不下的大沽炮台而在防守较薄弱的北塘登陆。攻下北塘炮台后,英法联军分兵两路,经过激战分别占领新河、军粮城和塘沽,绕道从背后包抄大沽炮台,致使大沽炮台腹背受敌失守。两个月后,英法联军打入北京,抢劫焚毁了圆明园。

 

1900年8月战争再度爆发,英、德军队5000人攻陷北塘炮台。一年后,根据在北京签订的《辛丑条约》,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毁北塘炮台,这是北塘炮台最后的日子。

 

70年代初开挖永定新河,汇入北京排污河、潮白新河等河道,最终与蓟运河交汇入渤海,交汇处就在北塘。数年后河道拓宽,原本位于河岸左侧的炮台遗址地基与陆地间的联系被割断,形成了一座小岛,被命名为“三河岛”,这也是迄今为止天津海域内唯一一座列入《中国海岛志》的小岛。

 

 

【二】

 

历史上北塘由宁河县所辖,清代《宁河县志》中记载的十一处古迹中,北塘占有两处,宁河“八景”中有三处在北塘。清道光年间《宁河图说》记载,北塘为“一大村落、富庶之地、巍然重镇、并称天险”。民国初年,北塘以“九井八庙”远近闻名。清末洋务运动也与北塘有着密切联系——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便是架设在北塘、大沽和天津直隶总督衙门之间。

 

北塘教育兴盛,文化氛围浓厚,明清两代科举成名约有百人。明清以来,北塘建立了很多私塾学馆,文人墨客在此咏诗题记,留下了大量辞赋文章。名扬东南亚的倓(tán)虚法师幼年时在北塘就读私塾、青年黎元洪也是经北塘的私塾启蒙而考入了北洋水师学堂。

 

1878年黎元洪的父亲黎朝相到带兵驻防北塘,14岁的黎元洪和家人一起来到这里。父亲送黎元洪去私塾读书,但少年黎元洪更喜好军事,他常到演武场观摩父亲操练军队,父亲也乐意给儿子讲些军事常识。20岁时,黎元洪离开北塘,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同年,黎朝相突然生病去世,黎元洪赶回家中治丧,当时黎家并不富裕,黎元洪无奈将父亲草草安葬在北塘的一块荒地。直到1914年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他再回北塘,重新为父亲修建了“黎公墓”。如今,黎家风水宝地的传说还一直在北塘流传。

 

多年后,黎元洪追念自己少年时在北塘读书的困苦,拨给北塘镇公所一块芦苇地和2000元中国银行股票,资助北塘开办学堂。镇公所借广慧寺作为校舍,办起了北塘第一所学堂——北塘贫民小学。这所学校全部义务授课,给贫民子弟开辟了求学之路。

 

与北塘密切相关的另一位名人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倓虚法师。倓虚法师1875年生于北塘,俗家名王福庭,14岁时在当地一家店铺里学徒。19岁,他跟祖父到沈阳闯荡。十几年后,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营口开了一家店铺,此时也开始对佛经产生浓厚兴趣。43岁这一年,他在天津东南角清修院皈依佛门,法号隆衔,字倓虚。又过了半年,他从天津去往宁波观宗寺,在这里深得谛闲法师器重,终于继承谛闲法师衣钵。1949年,75岁的倓虚法师应约前往香港弘法,在香港创办了华南学佛院,内地高僧纷纷来佛院讲经。倓虚法师一生著述20余种,以《影尘回忆录》影响深远,书中也特别提到他少年时期在北塘的生活记忆。

 

【三】

 

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北塘小镇居住着4万多人口。当地人每天无鱼虾不下饭,可以说是尽享河海美食。蓟运河在北塘形成了几道湾,而渤海湾又是水温较高、风力不大的良湾,河湾和海湾构成了一个优良的天然渔场。

 

北塘河岸的贝壳堤形成于公元13世纪以前。河滩上遍布厚厚的泥浆,虽然看上去有点“有碍观瞻”,但这种环境却特别适宜贝壳类水族生物繁殖生长。春秋两季,泥滩上各种贝类海鲜唾手可得。淤泥中还寄生着多种微生物,经烈日灼晒后泛起一层黄油,涨潮时这层黄油漂浮在水面,是鱼虾蟹们最爱吃的良饵美食。

 

春天,大量鱼群来渤海湾觅食,这时的海产有鲫头鱼、大虾、支鱼等等;谷雨时节一些名贵鱼类随着暖流回游到渤海沿岸产卵,到夏至密集程度达到高峰,这时便是鱼汛期,海产有黄花鱼、鲈鱼、对虾、海蟹、平鱼、目鱼等等。特别是对虾,个大、肉肥、味美,堪称一绝。

 

明清两代,北塘地方官要按季节向朝廷供奉应时的河鲜和海鲜。比如谷雨进对虾,小满进黄花鱼,冬令进银鱼,数量都十分可观。当地传说,明朝大太监刘瑾最爱吃银鱼,他特别在天津成立了一个监督银鱼生产的部门,叫“银鱼监”。派出专职太监负责选送优质银鱼,供他和皇室食用。另外当地还有传说,1904年慈禧太后过70大寿,要北塘进贡银鱼700对。当时正值数九隆冬,渔民冒着刺骨的寒风,站在冰河里凿冰捕捞银鱼,总算凑齐了贡品。

 

北塘海鲜也有独特的烹制方法。比如“溜龙肝”,选新鲜肥大的狼鱼,剖腹取其肝,如指甲盖大小,二三十斤狼鱼凑齐一小碟肝,烹饪得法,鲜味特殊;再如“烧粘鱼嘴”,北塘产的海粘鱼鱼肥味鲜,此鱼并不贵,贵在一条鱼只取两个嘴巴上的肉,一盘菜也需要几十斤鱼。这两道菜由前清传至民国,只能是大户人家宴请贵宾飨用。

 

天津本地的大盐商、寓居在天津的下野军阀政客等也以品尝北塘海鲜为乐事,几乎顿顿不离北塘海鲜。大盐商查日乾生平交游广阔,他的私家园林园林水西庄常常是宾客往来络绎不绝,据说这里就常常举办北塘海鲜宴。住在英租界的下野总统曹锟出生在大沽,从小闻惯了鱼腥味,更是无鱼不成席。

 

每年10月上旬渤海秋汛、鱼蟹肥美时节,都会举行盛大的北塘海会。当地渔民用传统的跑火把、放河灯、踩高跷、舞龙灯来庆祝捕获丰收。在这些活动中,燃放盒子灯是北塘特有的民俗,可惜今日已经失传。当地老人回忆说,盒子灯是由早年间在北塘炮台兵营里驻扎的湖南兵传出来的。一个盒子灯里藏着15个小灯,放灯时用长竹杆将灯高高挑起,点燃导火线,盒子里面的灯便会依次跳出盒子,绽放烟火,犹如流星飞溅,霞光异彩。上点儿年纪的北塘人都记得1979年国庆节,在塘沽体育场还有过一位老北塘刘氏艺人曾试放盒子灯,可惜由于技术原因没能成功,盒子灯也就彻底失传了。

 

如今,北塘渐渐发展成出海观光休闲区,来自天津及周边省市的观光客们跟上一艘渔船出海打渔,便能第一时间吃到“起网宴”。北塘古镇炮台营将在今年“五一”正式开放,遗址上重建了双垒炮台,再现了当年海防炮台雄姿。北塘的新建筑也恢复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引入老字号和博物馆,北塘小镇成了全新概念的民俗风情村,人们来北塘品尝海鲜的同时,也体味了历史的往事痕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