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游4重走红军路踏雪天池梁

标签:
杂谈 |
俗话说一江隔两岸,一山之隔两重天,形容看得见听得着的对岸对面山上却咫尺天涯摸不见,这就有了对山歌喊号子等的民俗,故意把尾声拖长,让对岸的人和对面山上的人听见。不过这是古老的传统,现在人手一部移动电话啥问题都解决了。我走过的地方很多,我爬过的山也不少,知名不知名的远处的近处的,别说崎岖山路十八弯了,就是三十六弯我也不曾畏惧,著名的这山多少弯多少拐,去过没去过的都不会畏惧,曾经多次驾车上过太白山景区的盘山弯道,曾经驾驶切诺基在太白山海拔三千米以上的盘山道上临崖掉过头,咱也没有畏惧过。自小在秦岭山下长大,虽然没有山的伟岸,咱也有山的秉性。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自古也有过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谚语,也有词语如;隔岸观火隔山打虎等在我看主要还是距离远的因素,也有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同山同脉 山同脉,水同源,地相连,人相亲这些形容亲近的词语,唐代王昌龄诗云:送柴待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前面写了这么多意思就是一山一脉一江两岸都是一个乡,想说明距离不远很亲近的寓意。归途在即横亘在我面前的这座巴山就是川陕两省的分界线,巴山南麓是川,巴山北麓是陕,所以也有秦巴山区的称谓。
第四天一早离开诺水河镇,当然离开前在小镇的一家小吃店吃了用当地的特色美食填饱了肚子才离开的,离开诺水河镇沿河北上,云雾缭绕,田间地头村庄等都是朦胧的,离开小镇四五公里就到了诺水河旅游度假区,其实这里离诺水河景区还有近十公里的路程,但这里修建了度假村酒店旁边还有村民们在自家办的各种农家乐,因为是冬季不是旅游旺季都是大门紧锁空无一人的状态,宽阔的马路上只有我疾驰而过留下的风了。看过地图了,这条路叫汉通公路,汉指的是汉中,通指的是通江,这条路全程二百余公里,从通江县到它下辖的诺水河镇有近七十公里,从诺水河镇到南郑高速入口还有壹佰三四十公里,这条路上两个有名的旅游景点川省的诺水河溶洞到陕南郑的小南海景区也有八十公里,这条路在夏天旅游旺季的时候是很热门的一条旅游线路,在导航上和我手中的纸质地图上,这条路都被标注上了红军路的字样,在川省是201省道,在陕省地图上标注的却是X102.在前期出发前做功课和写这篇游记上网查询相关文献才知道这条路为什么叫红军路:汉中有条红军路,它北起南郑大河坎,经牟家坝、小南海、回军坝、碑坝,进入四川通江县,全程约200余公里。1932年,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创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色交通线":1933年,陕南地下党派武志平同志利用其特殊身份,在极其复杂恶劣的环境下,与敌人斗智斗勇,为川陕革命根据地苏区运输紧缺物资,转送革命同志,传播革命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军主力西进时,留下了少量红军战士,和游击队与敌人继续斗争。1940年的一天,游击队陷入敌人重围,25名游击队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毅然跳下了碑坝西河崖,全部壮烈牺牲。这红色的交通线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用我的话说那红色还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从诺水河镇出来不久也就是三五十公里就进入了陕西地界,川省的省道是柏油的,陕西的县道是水泥的却比川省的柏油路还宽些,在川省跑了几天也没见哪个路口有带红袖章的挡住检查的,一进入陕西地界就看见了蓝色的帐篷上插着红旗,只是我归来的时候那天才九点多,山里都还是雾蒙蒙的,加之冬日的寒冷,虽然从帐篷内伸出来的烟囱也冒着烟,但是没有见到有人出来阻拦,对于我来说就是一脚油门往前冲了,这横亘在我面前的大山就是巴山山脉,山的北麓就是秦巴山区,山的南麓就叫巴山地区,小时候就学过巴山楚水凄凉地,巴山夜雨涨秋池等古诗词,一说到巴山就总感觉雨水特别多,巴山更是难以翻越的印象,后来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又让巴山打上了老少边穷的烙印。在我这几年多次行走在川陕交界处的经验来说,川和陕交界的山脉也属巴山山脉,从西往东分别是龙头山,光雾山,米仓山,龙头山开发的晚但建设的好硬件设施不错,冬季雪景盈人游客如织,拍过龙头山上的雪,赏过光雾山的秋,戏过黎坪的水,这次重走红军路翻越米仓山。
进入陕西也没有看见陕西欢迎你的路牌,只有一个三个字:陕西界的牌子孤独的立在路边欢迎着我这归来的溜逛者,比川省宽的水泥路都是新修的,路边都有和高速路上同款的绿色钢制护栏,在临崖的弯道处也都立有弯道镜让人心里多了份踏实,进入陕西就在下着雨,随着翻山海拔的攀升,雨变成了雪,越到山顶雪越大,在山下路过碑坝镇的时候一个检查点就用锥桶挡住了路,说山上雪大道路封闭,但是从帐篷里走出来的人看了看我的车不等我摇下玻璃开口就把锥桶拿到了一边,我鸣笛示谢一脚油门向山上冲去,蜿蜒的山路山道弯弯,只是雨雾缭绕看不清盘旋在山间的公路,在网上搜这条路的啥时候有人在夏天用无人家俯拍过这绵延蜿蜒的山路,真的是向一条蛇盘在山间,越往山上走车越来越少,路上的雪越来越厚,有滑到沟里去的,有停在一边挂防滑链的,我一直用两驱爬到的山顶,在停车给对向驶来的车让道过后起步的时候车辆开始打滑,我轻轻的按了一下四驱的按钮,车很轻松的就在厚厚的积雪上起步了,车上的导航仪显示最高的地方海拔有两千三百多米,和西边不远处的龙头山的高度是一致的,这里离龙头山已经不远了,天气好的时候是能看到龙头山的,在最高处的天池梁我还停下车拍了几张雪景,只是云雾缭绕拍的不够清楚,在网上看据说这里也是有很多历史典故的这里也曾是古凉州州治所在地。有机会夏天再来这里风景肯定不错气候也会是很凉爽的,也有一些历史遗迹留存,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来,雪地行车尤为如此,上山的时候四驱显力四个轮子都在使劲只要不停车稳步前行一般都不会轻易打滑,有车友说过下山的时候四驱基本是给不上力的,我只能说你懂个锤子。减速采取措施不当就容易发生侧滑,欧蓝德回来几年了每年雪天我都会驾驶它去踏驭雨雪从来没安装过防滑链,不光是因为三菱的四驱技术很牛,我也摸索掌握了一套在雪地行车的经验很好用也很给力。有宋杨万里的古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的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让我的理解简单点就是一山接一山,过了一岭又一岭在拦着你,过去没有高速公里隧道穿山而过的时候,往往在大山深处行车就是这样的,爬不完的山翻不完的岭,过了碑坝的检查站上山开始已经一个多小时了,行驶公里数也才二十来公里,但一直在山顶盘旋蜿蜒,要是天气好的话还能看见山岭相连的美景,可是在这大雪天,冰天雪地的公路上不时就能看见滑到沟里的汽车,还有的在安装防滑链,胆大安两个轮,胆小的安四个轮,雪地行车在我看下山难于上山,我的爱驹有拨片换挡装置,一般很少用,这东西源于早期的三菱赛车,一般都在方向盘下面操作很方便,在车友论坛里有人说别说是什么动力不够超车肉,你超不过的时候把拨片拨一下就知道了,对于我来说超车真的还没用过拨片,在我看只要我想超你,我一定就能把你超过去,别说你是啥马啥驰的,只要你没长翅膀飞不起来只要你四个轮子在地下就现有咱的公路上,只要我想就绝对能把你超过去,这就是我的自信,但每次行驶在雪地上的时候,尤其是雪地下坡的时候我都会用拨片和四驱系统相结合,利用发动机把车速牵制住让它稳稳当当的行驶在雪地上,每次用换挡拨片我都把档位放在三档和二挡之间,一般不会放在一档上,因为一档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三档滑了我拨一下就到了二挡,就能有力量把车速降下来,但是如果在二挡你就是降到了一档,如果还在滑你就没辙了,但是我从三档拨到二挡的时候如果无济于事我还有一档可用,所以说这叫留一手,用拨片降档控制发动机牵制车辆,用我的话说就是像有一只大手在后面拽着你,你想溜都溜不快。这个时候四驱也在发力把牵制的力量平衡的输出到四个轮子上,所以车就被一种力量稳稳的控制着悠着劲往下走,而不会发生失控打滑等,打滑就是四个轮子的力量不一致才容易发生打滑侧滑等,这样平稳有序的牵制在我看比打滑后ESP防侧滑系统在快速的介入都有效果好保障!就是我这样的经验运用万无一失,每次我都从雪地上平稳的回到水泥或柏油路面上,而且买车至今五个冬天了我雪地行车也超过千公里,从来没有绑过防滑链,当然也还有我更换的固铂ATT轮胎的功劳,任何事情都得三点成一线么,这也是我一直对四驱车情有独钟的原因。开始下坡了我一直沿着雪地上清晰的两道车辙稳住车速让车平稳的行驶着,遇到对面为了保证动力加着油门冲坡的车辆我还会尽最大可能避让一下,但这都需要提前操作,在雪地上绝对忌讳打方向踩刹车的,只要对面有车进入我的视线,不管它是加大油门冲坡还是缓慢行驶,还是有了打滑的征兆还是停在路边安链子,我都会鸣笛闪灯提醒对方的注意,同时降低车速提前避让,每每看着对面的车和我匆匆相会而过,我总是感觉自己绝对不会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和有不安全的威胁,那天就有一辆车加大油门冲坡速度有点快,他的轮子压在车辙硬梗上的时候有点打滑,好在我提前避让和他保持了一定距离,看着他歪斜着车尾从我旁边过去的那一刻,真的是有惊无险,不过我还在继续稳稳的下坡过程中他已经停在了半坡上,是冲坡打滑横在了路上,一路下来遇见的车不管上下也就有二三十辆吧,大多都是老司机,滑到沟里的都是私家车,在过了一个叫西河口的小村庄看到了一条往龙头山去的路标,但到路口的时候看见那蓝色的帐篷旁已经用木缸子等设了路障不让走了,一辆当地的班线客车拉着满满当当的一车人停在路边安装防护链,我说这司机才真的是艺高人胆大呢。从上到下上坡的下坡的,走在前面的和我相会的,还是停在路边绑防滑链的还是不慎滑倒路边沟渠的都惊讶的看着我,在最高处停下拍照的时候还有人问我说你一直没绑链子上来的吗?我回答是肯定的,对方说这三菱车还是厉害。过了大客车绑防滑链的地方又拐过了两个弯也就三五百米的距离,路面基本就没有了积雪,海拔低了车上的显示已经没有一千米了,温度也高了,路面虽然湿着但是没有了冰雪,我顺手关闭了四驱系统,又开始了一路狂奔,这路上没有摄像头所以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疾驰了,从西河口到小南海镇这段路变成了X321.X102就是拐去龙头山的那条路了,不过最终两条路都是在小南海镇出来会合,只是这X321是直线过去的比X102能近些,在一个是疫情防控和雨雪等原因那条路口已经被封闭了,所以只有这321县道能走了,不过要是夏天或秋天再来我还会选择去龙头山那条路的,因为那里的风光一定不错,又疯跑了十几公里刚过回军坝没多远,就开始堵车了,这地方还是临山路段虽然快出山了但路却比山上还窄了,堵车的原因就是这里临近小南海景区了,许多年节来上庙上上香的香客们就把车停在路边,所以就通行不畅造成了拥堵。看着导航上近一两公里的深红色,我嘴上骂着却伸手按下了倒车镜自动闭合的按键,在狭窄的路面和对面进山上香的车辆一辆一辆的近距离会车而过,过了小南海景区一直到小南海镇这几公里车多都行驶缓慢,当然上山的多,我也知道大多都是去小南海景区烧香的,有几个能去踏雪天池梁的呢?我还是一路超车过了小南海镇就是牟家坝了从这到南郑的路跑过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路也更宽了,路边的直立的冷杉都告诉我这里是汉中,路上的车不少骑摩托三轮的也不少大多都是当地乡民年节走亲戚的,车上都带着所谓的礼当,当然这礼当都是有地域特色的。从牟家坝到南郑的二十公里依然是风驰电掣的感觉,到了南郑告诉入口也没有人阻拦查挡,在汉中北服务区小憩,守卫生间的老者还要求扫码进入,我说手机在车上没有带,我虽然和他说着话,但是我的脚步并未停止,进去出来他看了看我,我看了看他,无语离开,我心里想真的是阎王爷好见小鬼难缠,返回车上看了看表十一点,一口作气沿宝汉高速驰骋北进两点整出了竹园沟,虽然也有人员值守,也没人阻挡对于我来说就算了到家了。又回到了秦岭的北麓,秦岭的南麓那边还有飘雪,这边却晴着。熟悉的饭店熟悉的街巷,一切都安然无恙。我又从起点回到了终点,用我的话说今天的终点仍将是我明天出发的起点,高兴出门平安归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此次巴中之行,逛古镇悼英烈,吃川菜品川韵,历时四日,行程千里,加油百升,平安快乐,重走红军路,踏雪天池梁。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