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游3毛浴古镇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

第三日的行程可以说是归途了,按我的原计划是离开巴中去通江县的毛浴古镇,和沙溪镇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知道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已经有好多年了,知道哪里长眠着两万五千多名革命先烈,也知道那里是4A级的红色旅游景区,也知道那里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最集中的烈士陵园,咱是七零后生人,从小看的电影接受的教育都是高举红灯绣红旗,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等等,所以一直有个心愿来此看看,缅怀先烈。此次巴中之行做功课的时候知道了巴中除了恩阳古镇还有通江的毛浴古镇和平昌的白衣古镇,白衣古镇的古建更有特色,但从地图上看白衣古镇在巴中南边,要专程去的话就得一日来回,我就想把这白衣沽镇留到下次去达州的时候顺路经停吧,第三日的行程安排就是,先到通江县的毛浴古镇后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完后经诺水河溶洞到达汉中,如果时间体力允许就从汉中上高速返回,如果时间不允许等就宿汉中,汉中上高速返回也就两个小时,对我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早晨在酒店吃完早点后九点多就离开了市区,前往今日的第一个目的地毛浴古镇,高速没有直达只有一半高速一半省道,八九十公里跑了一个来小时就到了毛浴镇,因为导航直接设的是毛浴镇没有设定第二个目的地,毛浴镇成了唯一目的地不是经停地,所以导航把我导到了河的北岸,经过横跨在宕水河上的钢索吊桥就到了毛浴古镇的主街龙舌街,街道东西走向并不很长也就是一两千米的样子,街道两侧的房屋临街的都是门面后面是居家住宅,门面房都经营者和当地百姓生活生产嬉戏相关的各种店铺,两家相邻处都有不宽的巷道通往临街房屋后面,没有给人古街房屋错落有致的感觉,更感觉这里是整齐划一统一规划修缮后的产物,东头有什么列宁小学,西头有村委广场,还能看见有历史的红军标语,街道临街的墙面也都刷上了红色,看样子这里也占有红色的印记,在网上查查这里也曾经是红军活动过的热土,小镇不大没有古镇的历史感,从头转到尾也就半个来小时,不过宕桥头小商店的店家正在吃早饭,倒是很热情的邀请我坐到他家的火盆跟前,给我闲聊了几句说这古镇还没有被完全商业化,只是维持原有的状态,在这生活很安逸,只是留不住年轻人,其实这里离通江县城也就十来公里。用从钢索吊桥上返回河的北岸,站在桥中央看着平静宽阔的河面倒是感觉很是清爽舒服,就是站在桥上看着有些破败的桥面水面预制板还是有些操心。驾车离开毛浴镇设定第二个目的地是五六十公里外的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走高速的话要一百多公里走下面公路只有五六十个公里,我就选择了走下面公路,公路不宽山路弯弯,都是在山里转圈,不过更能直观的近距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民居特色等等,所以能选择走下面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选择走下面,这样又绕行回去几公里过了桥从毛浴镇南侧继续向东行驶,山里的风是凉爽的,却没有了我们这边冬末的寒意,有了春的暖意,绿茵茵的植被竹林随处可见,村落也比以前建的更好了,白色的墙黑色的瓦已经和川内的民居有了不一样的特色,用网络上的介绍说是川东北民居特色,用我的话说就是秦巴山区特点了,因为我在看安康汉中这边跑看到的房屋和这边的大多雷同了,本身这里也都是属于秦巴山脉。山外面的世界城市都还在年节的氛围中,山里的人该下地劳作的下地劳作了,该背着竹篓卖自家的特产就已经行走了蜿蜒山路上了,总体川人留给我的勤劳印象这次在巴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在山里跑了一个多小时的样子,就看见了目的地的棕色的旅游景点标志牌,
头天晚上在城市坐出租车的时候,和司机闲聊,他告诉我巴中有两种颜色就是红色和绿色,去巴中前的感受并不是很深,从巴中回来后这种感觉却强烈了,也理解了,红色寓意的是这里曾经有革命的基因,这里曾经是工农红军战斗过的热土,绿色就更直接了,青山绿水,巴中的植被和水系都很郁葱丰茂。这里是秦巴山区,所有也就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美称,当我站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内,面对25048位革命先烈的陵墓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小时候课本里的那句:今日的鲜红都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其中17225座墓碑是无名碑,
1933年底,红四方面军为反对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鹦歌嘴迁于沙溪镇王坪村。总医院担任收治前后方伤病员的任务,最多时高达数千人余人。由于当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且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在医院不幸光荣牺牲。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为褒扬革命烈士,纪念广州暴动七周年,决定在王坪烈士墓区修建墓碑。1934年7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缅怀红军将士,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旁修建烈士陵园,原名“王坪烈士墓”,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并题写碑名、绘制图案,烈士集墓集中安葬红军烈士7823名,是中国唯一一处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也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集墓。1985年:扩建为王坪烈士陵园;2011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对陵园进行改建和扩建,将原来的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把分散在通江县50处的17225名烈士散葬遗骨迁移至烈士陵园,整个陵园安葬英烈达到25048名;陵园最顶端,矗立着一面黑色大理石筑成的纪念墙,墙上镌刻着7823位烈士的名字。还有17225名烈士的墓碑上没有名字,被人们称为“无名丰碑”。站在纪念墙前,目光所及之处,一排排名字里,不少烈士的名字叫“娃子”和“女子,如“张长娃”、“李娃子”、“陈女子”等。有的则叫“猫娃子”、“狗娃子”、“猪娃子”……据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烈士目录统计,纪念墙上7823位烈士中,叫“娃子”的有202位,叫“女子”的有76位。今天的充裕的物质生活让我们要啥有啥,可是这些长眠在这里的革命先烈,有的只是一个娃子女子的乳名,还有一万多个先烈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只有墓碑上那红色的五角星分外耀眼。纪念碑上还有一些英烈的简介,十五六岁十七八岁到二三十岁,三四十岁牺牲的比比皆是,是啊谁不曾年轻过呢,谁的生命不宝贵呢?可是他们......
从烈士陵园下来,川陕革命纪念馆已经修好了,宏伟的建筑很是气派只是还没有正式对外迎客,只能遗憾的在门口拍了两张照片就离开了,估计不久要把市内南龛山的川陕革命纪念馆牵过来的,从停车场开上车离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觉真的应该都到这里来洗涤洗涤自己的灵魂,到了这里你才能感觉到什么叫震撼,为什么那个时候革命先烈无畏无惧抱着不屈不挠宁死必胜的心冲向前方,前面的烈士倒下了后面的捡起炸药包继续前进,可是今非昔比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今天我的后代又都接受的是什么思想呢?
出景区不远就又上了高速返回通江县城,第三个目的地是诺水河溶洞景区,从第二个目的地到第三个目的地还有壹佰四五十公里,高速只有五六十公里能到通江县城,从县城到诺水河溶洞景区还有八九十公里都是一般公路,到了县城就开始堵车,年节时段县城里的饭店开业的也没有几家,县城的,马路倒是修的很宽,我却没有停留的念头,就继续往诺水河奔,想着不到一百多公里要不了多长时间,也就跑到了,没成想这路和川内大都省道一样都不宽,出了城也都没有了摄像头,可就是一点车太多,怎奈我一路狂奔,超车无数,路窄弯多速度受限,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竟然跑了快三个小时,到了诺水河景区门口一看已经是门可罗雀,说五点景区闭园下班了,景区门口的饭馆酒店更是冷清,看了一下已经是傍晚时分,虽然这里到汉中也就是不到一百公里了,但我知道没有高速都是这省道,而且还要翻越米仓山的,所以只好决定住下明早在走,但是又不想住在这景区门口,就只能返回十五公里以外的诺水河镇上,镇虽不大但沾了这诺水河景区的光,发展旅游小镇上宾馆酒店林立,只是都建在自家的私宅上,一家挨着一家,你家五层我就就六层,把不大的街镇盖了个严实,找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酒店,价钱也不贵,我问老板娘这街道这么密集的车往哪停,老板娘骄傲的给我指了指马路对面的酒店,说那个也是我家的,那底下是地下停车场你去停就是了,我又问老板娘那里能吃饭,老板娘还指着对面的酒店给我说那一楼是餐厅,只是现在过年还没开张营业,我们这边一楼是茶秀那边是餐厅,楼上都是客房,我一看这哪是什么茶锈分明全是自动麻将桌,她说现在过年,不过年的时候来都没地方坐的,不过她好心给我推荐了一家离她家不远的小饭店,说炒菜不错的,放好车安顿下就步行寻了过去,店铺不大,但见女店主在忙碌着,我说还能就餐吗是那边酒店老板娘推荐过来的,她说没问题我说你一个怎么能忙过来了,她说没事的你只管点菜就是了,我打个电话人就来了,菜单上的基本都有等等,这饭店符合四川小镇的风格,大厅和操作间没有任何隔段,都是通的,你坐在桌子上能看见店家的全部操作,店家的洗切炒过程一览无余,我说这应该推广,城里的餐厅还什么透明玻璃明厨亮灶实时监控直播等等,那像这里的小店这么直观呢,记得清楚09年五一我们驾车从江油返回广元途径一个小镇,路边饭店门口驾着蒸笼,笼屉里冒着热气,里面全是各种蒸碗,我记得一盘梅菜扣肉才三四元钱,我们没有要啥炒菜,就那笼屉里的各种蒸碗摆了一桌而且大多肉菜,吃完我记着才三四十元钱,我也问店家有啥蒸碗没,她说这过年还没好好开门呢,等过两天开了门啥都有,就在我点了菜等待的时候,不停的有客人进来,一会功夫店内的三四张桌子都坐满了客人有家人多还把两张小桌拼到了一起,我点了凉拌的折耳根和清炒的豌豆尖等,都还不错味道淡淡的很像家里炒的,女店主在锅上忙活着他老公跑一会前台收银,一会后厨切菜在一旁配合着,两人十分默契期间还用方言交流着,我在贵州服役其中许多战友都是川籍的,所以四川方言我都能听懂,能听到其间两人用方言的交流也有埋怨训骂,但总体看两人配合的十分默契,最后我离开的时候推开饭店的大门出啦,街上已经很冷清了,但唯有这家小店内却是热火融洽的。从这家饭店返回酒店也就几百米,大多门面都已关张了,有些小的超市菜店还没有打烊,微弱的灯光透出店铺,在寂静的街道上照映着找食的流浪狗围在有光的地方,这时候才感觉到冬的味道,风吹过来还是冷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