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汪志伊《登岱诗》刊本
2025-08-27 21:44:36
新见汪志伊《登岱诗》刊本
“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 这一千古名句,出自清代诗人汪志伊诗作。
汪志伊(1743—1818年),号稼门,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举人,累官至工部尚书、闽浙总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四月,志伊入觐,途中经泰安,谒岱庙;闰四月十一日,于返江苏按察使任途中登泰山(汪莹《汪志伊年谱》,《古籍研究》2019年下卷,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创作七古长篇以纪胜游,此诗甫出,便负盛名,脍炙人口。《泰山述记》修订本中,首收志伊此诗。后又收入汪志伊《稼门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06册,第467—468页)。
汪志伊诗当时曾“镂石”泰山(今不传)。秦瀛《题汪稼门方伯西湖诗后》:“君诗垂不朽,勒石匹泰畤(自注:方伯有泰山诗石刻)。”(清秦瀛《小岘山人集》卷十)即指此刻。嘉庆时泰安知府鸣清又选其中“高瞻远瞩重徘徊”一节,刊于孔子庙崖壁,并系跋云:“嘉庆甲子(九年,1804年),予徕(同来)守泰郡。阅山志(指《泰山述记》),有吾师汪稼门中丞(志伊)七古长篇,敬择孔子崖一段勒石,亦以申向往之意云尔。长白鸣清识,吴门严云霄书。”
嘉庆元年(1796年),浙江永嘉人周懋曾(官余姚教谕)将志伊此诗,刊为《登岱诗》一卷(后缀以西湖诗)。卷首题名《登岱诗》,下署“桐城汪志伊稼门撰,嘉定钱大昕竹汀评,永嘉周懋曾诒庄校刊。”今传南京图书馆藏本。
汪诗此本与其他版本最大不同,是几乎每句下都有详尽的自注。如“碧霞宫殿凌云表”句下注云:“顶西南里许,有碧霞灵应宫,祀碧霞元君。记云:《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按语出《易经·坤卦·彖传》)泰山资生万物,其神主生。故亦称‘元君’。‘碧霞’特隆其号耳。”颇有助诗句解读。
卷首有是年仲秋周懋曾所作序云:“域中名山水,数青州之泰山、武林之西湖为最。汪稼门方伯先后理游,策成两诗镂石,既脍炙于人口矣。顾惟石本不可多得,见闻或隘,兹酌刊为别本,合装小帧,笥携袖笼,两胜交集,不尤优邪?世之抱禽向癖者,或倾心于乔岳之宗,或注怀于明圣之瑞,偕一编以资登涉,虚而往,实而归,若治丝之振绪焉。其与攗摭山史湖志,终日而不得其要领,有劳逸矣。至两诗之体大思精,钱竹汀宫詹(大昕)论之已详,读者往复而自得之,不复列云。”
每页书眉皆列有钱大昕评,鉴赏其艺术特色。如第一条云:“开端庄重严肃,不是寻常游山诗。”诗末又有总评云:“咏岱宗者多矣,稼门先生此作,铺叙之中,间以议论,才大而归之于切实,气盛而出之以和平,牢笼万象,挥斥八极,未尝一字摹仿古人,而神明规矩,动与古会,盖不徒得山之气象,兼得山之骨格,并得山之性情,故能于前贤名作之外,别开生面也。”
卷末有《题跋附》,收录诸家跋语或题诗。首列仁和胡高望(豫堂)跋云:“岁纪辛卯(1771)、己亥(1779),予两以典试至山左,岱宗在望,仰止心殷,使事有程,未由登陟。稼门廉使膺天子特达之知,频年入觐,言旋始经山麓,继造崇巅,览天门日观之奇,登高能赋,斯其职也。鸿词伟论,一洗汉唐以来玉检金泥之陋,于以征宇宙所具瞻,而国家怀柔裒对(意指聚集山川众神配祭)之典隆焉。胜游巨制,相得益彰,爰缀数言,用志向往。”其次为桐城姚鼐(梦谷)题:“昔乘积雪被青山,曾入天门缥缈间。日观沧溟犹在眼,白头明镜久惊颜。(自注:仆于甲午(1774)除夕登日观,今十九年,又除夕至矣。)壮才许国朝天近,名岳裁诗拥传还。盛藻宜标千仞上,衰翁无力更追攀。”此下分别为大兴翁方纲(覃溪)、无锡杨芳灿(蓉裳)题诗。最末为长洲袁日新(学蕉)题:“包罗巨细无留遗,自生此山有此诗。身来天上小天下,兴入笔端非笔知。伟词雄论秉利斧,玉检金泥削如土。‘泰山岳中之孔子’,七字奇文铸今古。即今读者犹神往,想见当时心飒爽……。”从袁诗中可以获知,汪志伊“圣中泰山”之句在当世便已誉满吟坫,传唱广泛。
新见汪志伊《登岱诗》刊本
新见汪志伊《登岱诗》刊本
“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 这一千古名句,出自清代诗人汪志伊诗作。
汪志伊(1743—1818年),号稼门,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举人,累官至工部尚书、闽浙总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四月,志伊入觐,途中经泰安,谒岱庙;闰四月十一日,于返江苏按察使任途中登泰山(汪莹《汪志伊年谱》,《古籍研究》2019年下卷,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创作七古长篇以纪胜游,此诗甫出,便负盛名,脍炙人口。《泰山述记》修订本中,首收志伊此诗。后又收入汪志伊《稼门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06册,第467—468页)。
汪志伊诗当时曾“镂石”泰山(今不传)。秦瀛《题汪稼门方伯西湖诗后》:“君诗垂不朽,勒石匹泰畤(自注:方伯有泰山诗石刻)。”(清秦瀛《小岘山人集》卷十)即指此刻。嘉庆时泰安知府鸣清又选其中“高瞻远瞩重徘徊”一节,刊于孔子庙崖壁,并系跋云:“嘉庆甲子(九年,1804年),予徕(同来)守泰郡。阅山志(指《泰山述记》),有吾师汪稼门中丞(志伊)七古长篇,敬择孔子崖一段勒石,亦以申向往之意云尔。长白鸣清识,吴门严云霄书。”
嘉庆元年(1796年),浙江永嘉人周懋曾(官余姚教谕)将志伊此诗,刊为《登岱诗》一卷(后缀以西湖诗)。卷首题名《登岱诗》,下署“桐城汪志伊稼门撰,嘉定钱大昕竹汀评,永嘉周懋曾诒庄校刊。”今传南京图书馆藏本。
汪诗此本与其他版本最大不同,是几乎每句下都有详尽的自注。如“碧霞宫殿凌云表”句下注云:“顶西南里许,有碧霞灵应宫,祀碧霞元君。记云:《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按语出《易经·坤卦·彖传》)泰山资生万物,其神主生。故亦称‘元君’。‘碧霞’特隆其号耳。”颇有助诗句解读。
卷首有是年仲秋周懋曾所作序云:“域中名山水,数青州之泰山、武林之西湖为最。汪稼门方伯先后理游,策成两诗镂石,既脍炙于人口矣。顾惟石本不可多得,见闻或隘,兹酌刊为别本,合装小帧,笥携袖笼,两胜交集,不尤优邪?世之抱禽向癖者,或倾心于乔岳之宗,或注怀于明圣之瑞,偕一编以资登涉,虚而往,实而归,若治丝之振绪焉。其与攗摭山史湖志,终日而不得其要领,有劳逸矣。至两诗之体大思精,钱竹汀宫詹(大昕)论之已详,读者往复而自得之,不复列云。”
每页书眉皆列有钱大昕评,鉴赏其艺术特色。如第一条云:“开端庄重严肃,不是寻常游山诗。”诗末又有总评云:“咏岱宗者多矣,稼门先生此作,铺叙之中,间以议论,才大而归之于切实,气盛而出之以和平,牢笼万象,挥斥八极,未尝一字摹仿古人,而神明规矩,动与古会,盖不徒得山之气象,兼得山之骨格,并得山之性情,故能于前贤名作之外,别开生面也。”
卷末有《题跋附》,收录诸家跋语或题诗。首列仁和胡高望(豫堂)跋云:“岁纪辛卯(1771)、己亥(1779),予两以典试至山左,岱宗在望,仰止心殷,使事有程,未由登陟。稼门廉使膺天子特达之知,频年入觐,言旋始经山麓,继造崇巅,览天门日观之奇,登高能赋,斯其职也。鸿词伟论,一洗汉唐以来玉检金泥之陋,于以征宇宙所具瞻,而国家怀柔裒对(意指聚集山川众神配祭)之典隆焉。胜游巨制,相得益彰,爰缀数言,用志向往。”其次为桐城姚鼐(梦谷)题:“昔乘积雪被青山,曾入天门缥缈间。日观沧溟犹在眼,白头明镜久惊颜。(自注:仆于甲午(1774)除夕登日观,今十九年,又除夕至矣。)壮才许国朝天近,名岳裁诗拥传还。盛藻宜标千仞上,衰翁无力更追攀。”此下分别为大兴翁方纲(覃溪)、无锡杨芳灿(蓉裳)题诗。最末为长洲袁日新(学蕉)题:“包罗巨细无留遗,自生此山有此诗。身来天上小天下,兴入笔端非笔知。伟词雄论秉利斧,玉检金泥削如土。‘泰山岳中之孔子’,七字奇文铸今古。即今读者犹神往,想见当时心飒爽……。”从袁诗中可以获知,汪志伊“圣中泰山”之句在当世便已誉满吟坫,传唱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