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祀民祭”话碧霞

2025-08-20 08:43:40

“国祀民祭”话碧霞

——《国祀与民祭:泰山碧霞元君信仰考论》出版

陈春燕

 

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凝聚着山东人民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寄托。周郢教授新著《国祀与民祭:泰山碧霞元君信仰考论》最近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6万字,共分十六章,上篇以围绕碧霞元君信仰起源、发展与演变展开详细考辨,中篇则详细记述了元君三庙的历史沿革及周边别庙,下篇探究碧霞元君信仰的民俗实践,包括神诞日期、泰山香社及香税制度的变革等。广征博采、考据详实。

如关于女神信仰的起源,本书对比了巫山神女与齐地巫儿在身世、职司与行为上的相似性,论证巫山神女的原型之一即是来源于齐地巫儿”,且为泰山玉女原型远源之一。并辨析碧霞元君名号始于明代,分析宋真宗封禅泰山与元君祈嗣神格确立,以及明清时期元君与妈祖信仰的交融,考证碧霞元君从民间祭祀到国家祭祀的演变过程,以及围绕其信仰的正祀淫祀争论等。

关于碧霞宫宇建筑的考察中,注重观察庙宇空间建构与文化内蕴之间的关联,从时间上考证了庙宇各自的发展演变过程,从空间上梳理了元君庙宇分布与空间传播。

具体而言,碧霞庙宇的空间建构呈现出上、中、下三庙的层级分布,分别对应泰山的不同空间场域。碧霞诸庙从山顶至城郊的分布,既反映了泰山神圣空间的层级分化,也映射出国家权力、宗教团体与民间社会在空间生产中的复杂互动,勾勒出信仰传播的空间轨迹。真庙宇的空间建构既是宗教实践的产物,也是社会关系变迁的缩影。其中

碧霞洞府

一节,整合大量史料,追踪《天仙圣母源留泰山宝卷》《泰山天仙圣母灵应宝卷》等明代宝卷,结合正史、地方志、碑刻、钟铭、诗文等多元史料,梳理后石坞中黄花洞、白猿墓、尼姑庵等的建筑源流;通过实地考察,辨证石屋(八仙洞)与黄花洞的位置变迁;通过梳理清康熙与乾隆间发生于石坞庙的两起土地纠纷讼案,借以了解清代庙尼生活的社会环境。

对于碧霞民俗的考论也颇富新意。如碧霞神诞一节中,考察了碧霞元君诞辰从四月十八三月十五的嬗变及原因,揭示了官方祭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对碧霞寿诞日期变迁的影响。首先梳理明代宝卷《玉女卷》、铜钟铭文等原始记载,指出四月十八说的官方正统性;继而通过清代诗集注文、民国凌叔华游记等文献,发现泰山地区独有三月十五说的记载。通过分析清廷封山制度与民间换袍日习俗的冲突,揭示日期变更背后朝廷与民间对主祀权的争夺。关于香社论述中,从源起与转型、香社组织、香众构成、香会时令、进香风俗、香社地域、香客大店七个角度,展现了民间宗教组织与地方经济、社会生活的互动,揭示了明清时期民俗文化生态及其对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整合小说、散文、韩国藏图等史料,考证香社赉香、社旗、神舆、灯火朝山、呼佛号、拴娃娃等进香礼俗。而关于香税的考证,则利用宋人墓志、明代疏奏、清代碑刻、家谱等未被前人充分关注的史料,填补了宋元香钱管理、明代官宦围绕香钱控制权的斗争、清代税权下移等关键环节的空白;并考证出北宋香钱管理体制、康熙管理者税总巡厅的设置、康熙开山免税与雍正废税的关联等。揭示了泰山香税之宋代起源”“明代争议”“清代演变及香税废除后的扫殿信仰之延续,补正了香税研究中的关键缺环。

《国祀与民祭》为读者揭示了泰山女神信仰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展现了明清时期官方与民间在神圣空间建构与信仰权力博弈中的复杂互动,以宏阔的学术视野与精微的史料考辨,完成了对泰山碧霞元君信仰这一文化现象的立体解剖。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