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明正德碑与《西游记》
2025-05-30 22:48:21
崇福寺明正德碑与《西游记》
周 郢
新泰崇福寺,位于羊流镇秦家庄村,原名流泉寺,又称九女寺。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主殿祀如来,并建有钟楼、佛塔等。原寺久圮,现遗址尚存元明重修碑
4 方。其中明正德寺碑,其文字与《西游记》颇有关联。
正德九年(1514)七月所立《崇修崇福寺碑记》,本院维那号越宝潭撰并书丹。中云:“泰安州新泰县治西七十余里,有崇崖之南,汶水之北,巡司之后,徂徕之左,宫山之右,山环水绕,左掩右抱,胜境之地。盖闻佛昔以转维罗国中,净饭、摩耶以为尊堂,右胁降之,九龙吐水,四天王捧马,六年成道,能通三教,无不穷绝。此乃兴隆之教,末于唐氏之帝,有三藏国师雷音取教之回。闻佛法语,能超三界,以得生方,垒造寺院庵观,流通天下,缁流千载。(下略)”
碑文开篇所引述两个掌故,一为佛陀成道,三藏取经。“维罗国”为迦毗罗卫别译,迦毗罗国王净饭王与王后摩耶生释迦,后现九龙、四天王诸神异,为佛经著名故事。而天竺大雷音取经之说,则不见于玄奘各传及《大唐西域记》,而出于后世流传的《西游记》故事。《朴通事谚解》所引明代早期《西游记》平话中已云:“昔释迦牟尼佛,在西天灵山雷音寺,撰成经、律、论三藏金经,须送东土,解度群迷。”百回本《西游记》第九十八回更详述这一段情节。此外此段故事还见于明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及同期各种民间宝卷中。
崇福寺碑中“三藏国师雷音取教之回”这一记述,应是来自世俗相传的《西游记》故事。而其立碑在正德朝,远早于百回本《西游记》之刊行年代(万历时期)。这便证明,“雷音寺取经”这一段情节,早在此前便已定型,并作为佛教故事,被广泛传播。
崇福寺明正德碑与《西游记》
崇福寺明正德碑与《西游记》
周 郢
新泰崇福寺,位于羊流镇秦家庄村,原名流泉寺,又称九女寺。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主殿祀如来,并建有钟楼、佛塔等。原寺久圮,现遗址尚存元明重修碑 4 方。其中明正德寺碑,其文字与《西游记》颇有关联。
正德九年(1514)七月所立《崇修崇福寺碑记》,本院维那号越宝潭撰并书丹。中云:“泰安州新泰县治西七十余里,有崇崖之南,汶水之北,巡司之后,徂徕之左,宫山之右,山环水绕,左掩右抱,胜境之地。盖闻佛昔以转维罗国中,净饭、摩耶以为尊堂,右胁降之,九龙吐水,四天王捧马,六年成道,能通三教,无不穷绝。此乃兴隆之教,末于唐氏之帝,有三藏国师雷音取教之回。闻佛法语,能超三界,以得生方,垒造寺院庵观,流通天下,缁流千载。(下略)”
碑文开篇所引述两个掌故,一为佛陀成道,三藏取经。“维罗国”为迦毗罗卫别译,迦毗罗国王净饭王与王后摩耶生释迦,后现九龙、四天王诸神异,为佛经著名故事。而天竺大雷音取经之说,则不见于玄奘各传及《大唐西域记》,而出于后世流传的《西游记》故事。《朴通事谚解》所引明代早期《西游记》平话中已云:“昔释迦牟尼佛,在西天灵山雷音寺,撰成经、律、论三藏金经,须送东土,解度群迷。”百回本《西游记》第九十八回更详述这一段情节。此外此段故事还见于明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及同期各种民间宝卷中。
崇福寺碑中“三藏国师雷音取教之回”这一记述,应是来自世俗相传的《西游记》故事。而其立碑在正德朝,远早于百回本《西游记》之刊行年代(万历时期)。这便证明,“雷音寺取经”这一段情节,早在此前便已定型,并作为佛教故事,被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