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洞天福地”说的由来
2025-04-30 20:53:51
泰山“洞天福地”说的由来
周 郢
游人攀登泰山,随处可见镌有“洞天”的题刻。如吕祖洞上方及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北石上均有“洞天福地”刻石,前者系清光绪二十一年(l895)张振广等题勒。后者系光绪己亥年(l899)历下刘廷桂题。又中溪内巨石上,有明代“小洞天”刻石,署“判泰安州事、广东甘应甲题,泰山后学范广书”。其取义均来自道教洞天福地学说。
六朝时期的道教清整中,五岳被安置在其所构画的宇宙天地框架中,并占有突出地位。此后在五岳基础上,进而将域内各大名山进行一番组织化,“诸名山被组织化,即根据三十六、七十二等圣数观念分别组成名山群,认为名山群之间有管道、脉理潜通。因此原本并不相连属的名山就被联结为一种神秘的关系”(李丰懋《六朝道教洞天说与游历仙境小说》)。至东晋时期,道教“洞天说”遂脱颖而出。这些洞天福地通连贯通,构成一个特殊的地下世界。在早期道教勾画的洞天系列中,东岳泰山便已赫然列于其中。如南齐顾欢《道迹经》中谓“五岳及各山皆有洞室”,《太平御览》卷三九引《茅君内传》(成书于南梁至隋之间)云:“仙家凡有三十六洞天,岱宗之洞,周回三千里,名曰三宫空洞之天。”又引《道书福地记》云:“泰山多芝草,下有洞天,周回三千里,鬼神之府。”此学说后逐渐整合成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系列,大备于唐人司马承祯、杜光庭等所著道书中。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中称:“第二东岳太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节云:“泰山,蓬玄洞天,一千里,在兖州乾封县。”清楚列出了泰山在道教洞天体系中的位置,并标明了其与神仙宫府的关系。宋代《云笈七籤》《博闻录》等书亦皆有此说。泰山作为道教洞天之一的观念自此深入人心,甚至岱顶明代所建石坊,都以“蓬元(通玄字)”命名。
这一泰山洞天体系,在宋代仍被视为泰山标志之一,为官方话语所采纳。如《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中云:“节彼泰山,蟠亘大东……百灵渊府,三宫洞天。”《升元观牒》在叙述观之位置时称:“契勘兖州奉符县泰山之下有古洞天,周三十里,名曰‘三宫空洞之天’,载在《图经》是实。”
入明之后,随着民间信仰的肇兴,原有神道格局渐次消解,洞天体系也逐渐淡出信众视野。不过作为历史记忆,仍在泰山文化中传有遗响。如部分道观仍以洞天为别号,三阳庵号称“三阳洞天”,明万历朝大臣萧大亨为之题额。甚至有佛寺也以洞天为号,灵岩寺可公床东石壁便题刻“禅林洞天”。泰山石刻中更多以“洞天”状写胜境。明《泰山志》卷二《宫室》记飞云阁“石刻曰‘蓬玄洞天’”。在诗文中这一譬喻更是屡见不鲜。如元徐世隆《送天倪子还泰山》:“洞天福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明李杰《奉诏祭阙里过宿灵岩四首》其一:“东鲁人传有洞天,峰峦入望已巍然。”童承叙《张山人拟松亭歌》:“胡不服此寿命延,洞天玉阙邀神仙。”李攀龙《又作此问正甫》:“上宫春色自何年,阿阁神房几洞天?”清梦麟《谒岱庙》:“维空洞天灵神丛,降娄玄枵青炜融。”
最为重要者,则是其观念对碧霞信元君仰的影响。宋代王山《盈盈传》中,其传述泰山玉女之居是在幽深洞府:“至一溪洞,洞门重楼。”而玉女自作诗中,也有“水声寒隔洞天深,帐殿云闲少客寻”之句。可见时人已将玉女生活场景设置在深山古洞之中。此后玉女古洞修真的传奇,开始密集出现在宝卷作品中。《天仙圣母源留泰山宝卷》第三篇写千花公主往泰山得老人指点:“这泰山顶上有座桃花洞,洞门朝阳,下有桃树千颗(棵),围绕洞门,堪可修行。”《泰山天仙圣母灵应宝卷》中言:“上帝闻听,敕封天仙玉女该雷部神将护送泰山上,脱凡入圣,永镇泰山。……知会灵官随云而起。云磨风响,把公主竟送上泰山桃花洞内,轻轻放。散了祥云,众神回位。公主睁眼看,别是一乾坤,四下观看,如天云一般。”“舍身台台左傍崎岖小道,往前走看见了桃花洞门。进的洞观看罢盘膝打坐,用神功讽经呪功上加功。”卷下更描摹洞之神异:“若过桥,游岸路,桃花洞门。是圣母,修行处,浔道成圣。桃花洞,通南海,赴命归根。”随着故事的传播,玉女修真洞渐被指为后石坞黄花洞。明人王之纲《玉女传》引《玉女卷》出现了修真黄花洞情节:“玉叶貌端而性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三年丹就,元精发而光显,遂依于泰山焉。泰山以此有玉女神。”这一黄花洞玉女仙话追其源头,或亦由道教洞天信仰所滋生。
泰山“洞天福地”说的由来
泰山“洞天福地”说的由来
周 郢
游人攀登泰山,随处可见镌有“洞天”的题刻。如吕祖洞上方及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北石上均有“洞天福地”刻石,前者系清光绪二十一年(l895)张振广等题勒。后者系光绪己亥年(l899)历下刘廷桂题。又中溪内巨石上,有明代“小洞天”刻石,署“判泰安州事、广东甘应甲题,泰山后学范广书”。其取义均来自道教洞天福地学说。
六朝时期的道教清整中,五岳被安置在其所构画的宇宙天地框架中,并占有突出地位。此后在五岳基础上,进而将域内各大名山进行一番组织化,“诸名山被组织化,即根据三十六、七十二等圣数观念分别组成名山群,认为名山群之间有管道、脉理潜通。因此原本并不相连属的名山就被联结为一种神秘的关系”(李丰懋《六朝道教洞天说与游历仙境小说》)。至东晋时期,道教“洞天说”遂脱颖而出。这些洞天福地通连贯通,构成一个特殊的地下世界。在早期道教勾画的洞天系列中,东岳泰山便已赫然列于其中。如南齐顾欢《道迹经》中谓“五岳及各山皆有洞室”,《太平御览》卷三九引《茅君内传》(成书于南梁至隋之间)云:“仙家凡有三十六洞天,岱宗之洞,周回三千里,名曰三宫空洞之天。”又引《道书福地记》云:“泰山多芝草,下有洞天,周回三千里,鬼神之府。”此学说后逐渐整合成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系列,大备于唐人司马承祯、杜光庭等所著道书中。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中称:“第二东岳太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节云:“泰山,蓬玄洞天,一千里,在兖州乾封县。”清楚列出了泰山在道教洞天体系中的位置,并标明了其与神仙宫府的关系。宋代《云笈七籤》《博闻录》等书亦皆有此说。泰山作为道教洞天之一的观念自此深入人心,甚至岱顶明代所建石坊,都以“蓬元(通玄字)”命名。
这一泰山洞天体系,在宋代仍被视为泰山标志之一,为官方话语所采纳。如《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中云:“节彼泰山,蟠亘大东……百灵渊府,三宫洞天。”《升元观牒》在叙述观之位置时称:“契勘兖州奉符县泰山之下有古洞天,周三十里,名曰‘三宫空洞之天’,载在《图经》是实。”
入明之后,随着民间信仰的肇兴,原有神道格局渐次消解,洞天体系也逐渐淡出信众视野。不过作为历史记忆,仍在泰山文化中传有遗响。如部分道观仍以洞天为别号,三阳庵号称“三阳洞天”,明万历朝大臣萧大亨为之题额。甚至有佛寺也以洞天为号,灵岩寺可公床东石壁便题刻“禅林洞天”。泰山石刻中更多以“洞天”状写胜境。明《泰山志》卷二《宫室》记飞云阁“石刻曰‘蓬玄洞天’”。在诗文中这一譬喻更是屡见不鲜。如元徐世隆《送天倪子还泰山》:“洞天福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明李杰《奉诏祭阙里过宿灵岩四首》其一:“东鲁人传有洞天,峰峦入望已巍然。”童承叙《张山人拟松亭歌》:“胡不服此寿命延,洞天玉阙邀神仙。”李攀龙《又作此问正甫》:“上宫春色自何年,阿阁神房几洞天?”清梦麟《谒岱庙》:“维空洞天灵神丛,降娄玄枵青炜融。”
最为重要者,则是其观念对碧霞信元君仰的影响。宋代王山《盈盈传》中,其传述泰山玉女之居是在幽深洞府:“至一溪洞,洞门重楼。”而玉女自作诗中,也有“水声寒隔洞天深,帐殿云闲少客寻”之句。可见时人已将玉女生活场景设置在深山古洞之中。此后玉女古洞修真的传奇,开始密集出现在宝卷作品中。《天仙圣母源留泰山宝卷》第三篇写千花公主往泰山得老人指点:“这泰山顶上有座桃花洞,洞门朝阳,下有桃树千颗(棵),围绕洞门,堪可修行。”《泰山天仙圣母灵应宝卷》中言:“上帝闻听,敕封天仙玉女该雷部神将护送泰山上,脱凡入圣,永镇泰山。……知会灵官随云而起。云磨风响,把公主竟送上泰山桃花洞内,轻轻放。散了祥云,众神回位。公主睁眼看,别是一乾坤,四下观看,如天云一般。”“舍身台台左傍崎岖小道,往前走看见了桃花洞门。进的洞观看罢盘膝打坐,用神功讽经呪功上加功。”卷下更描摹洞之神异:“若过桥,游岸路,桃花洞门。是圣母,修行处,浔道成圣。桃花洞,通南海,赴命归根。”随着故事的传播,玉女修真洞渐被指为后石坞黄花洞。明人王之纲《玉女传》引《玉女卷》出现了修真黄花洞情节:“玉叶貌端而性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三年丹就,元精发而光显,遂依于泰山焉。泰山以此有玉女神。”这一黄花洞玉女仙话追其源头,或亦由道教洞天信仰所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