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帝七年(约前1650年)发
泰山地震。(今本《竹书纪年》卷上、民国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上)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
齐国嬴、博之间地裂,并现涌泉。(《战国策》卷十三)
汉元凤三年(前78年)
正月,泰山莱芜山巨石自立,高丈五尺,有白头鸟数千集聚其旁(其地在莱芜城西南五十里冠山)。(《汉书》五行志、眭弘传,《汉纪》卷十六、《山东省地震史料汇编》)
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
三月,东平地震。(()《后汉书·章帝纪》、《续汉书·五行志》)
汉桓帝末期
东平国无盐县山中有大石自立。(《北堂书钞》影宋本一六引《汉名臣奏》)
汉延熹四年(161年)六月十三日,泰山及尤来山(徂徕山)发生强烈山崩。(《后汉书》桓帝纪、五行志))
元至正六年(1346年)二月,泰山连续七日地震。次年(1347年)东平地震。(《元史》卷四一《顺帝纪》)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二三月间,泰安州及莱芜等县屡发强震:“二月初五丑时,微震一次,三月初一丑时,大震一次;本日戌时,复震;初五丑时,又震;十三、十四,相继又震;十九,连震二次。”“震声如雷,泰山动摇。”(《明史》卷三十《五行志》,《菽园杂记》卷九)四月,礼部上奏:“泰山五岳之宗,一二月间,动摇者四,灾尤异常。宜特降香币,命巡抚山东都御史诣泰山祭告,以祈神贶、安人心。”制可。(《明宪宗实录》卷二六四)闰四月,遣山东巡抚盛颙告祭祈安,称:“乃今岁二三月间,摇动数次。意者人事不修不齐,渎神弗安弗静。守臣疏达,朕心忧惶。祗备香帛,命官往祭。望乔岳以虔祈,冀鉴临而奠位;助司元化,诞福斯人。夫古今瞻仰者在兹,国家钦崇者在兹。谨告。”(弘治《泰安州志》卷四《制诰》)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
春,肥城黑风暴雨,树木拔出。间有地震。(嘉庆《肥城县志》卷十六《祥异》)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夏,新泰地震。(明《泰山志》卷四《祥异》、光绪《新泰县志》卷七《灾祥》)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六月,泰安地震如雷。(《国榷》卷五九)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九月,泰安地震。(《国榷》卷六一)
隆庆三年(1569年)
十一月,泰安地震有声。(光绪《东平州志》卷二五《五行》、《国榷》卷六六)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夏,新泰地震。(天启《新泰县志》卷八《灾祥》)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冬,新泰地震。(天启《新泰县志》卷八《灾祥》)
天启二年(1622年)
二月,东平、新泰地震。四月,东平又震。(天启《新泰县志》卷八《灾祥》、光绪《东平州志》卷二五《五行》)
清顺治四年(1647年)
六月,泰安见白气(北极光)冲天。十一月,泰安地震。(《清史稿·灾异志》)
顺治六年(1649年)
冬,新泰地震。(顺治《新泰县志》卷一《灾祥》)
康熙七年(1668年)
六月十七日夜,泰安发生强烈地震,连续十余次,“城垣房舍几尽”。东岳庙配天门、三灵侯殿、峻极殿等墙垣坍塌。城西南故县地裂,城东梭村(与故县皆属今岱岳区范镇境)地裂出水。地震时岱顶庙中钟鼓自鸣有声。(康熙《泰安州志》卷一《舆地志•灾祥》)震后,山东巡抚刘芳躅向朝廷奏报灾异称:“泰安州申:十七日戌时,白气冲天,天鼓忽鸣,地随大震,声响如雷,食时方止。戌末微震二次,亥时微震二次,十八日辰时微震二次,亥时同。莱芜县申:地大震数次,声响如雷,地形陷穴。”([清]彭孙贻《客舍偶闻》)
同月,诗人彭孙贻过泰安州,适目睹泰山大震景象,作《泰山地震谣·夜宿杜家庙作》诗,中有“丈人倾欹颠莫扶,五大夫摧偃难起。金支葆乱碧霞幢,玉检泥崩青帝玺”之句。(清彭孙贻《茗斋集》卷十五)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春,泰安地震。十月,新泰地微震。(《山东省地震史料汇编》、《清史稿·灾异志》)
道光九年(1829年)
十月,东平、肥城、宁阳等县地震。翌年闰四月,三县又震。十一年(1831年)新泰再震。(光绪《肥城县志》卷十《杂记》、光绪《东平州志》卷二五《五行》、咸丰《宁阳县志·灾祥》)
咸丰二年(1852年)
十一月六日,东平、肥城地震。翌年三月八日两地又震。(光绪《东平州志》卷二五《五行》、光绪《肥城县志》卷十《杂志》)
咸丰十一年(1861年)
同年,新泰地震。(光绪《新泰县志》卷七《灾祥》)
光绪十四年(1888年)
五月,泰安、肥城、莱芜地震。(《重修泰安县志》卷一《灾祥》、光绪《肥城县志》卷十《杂志》、光绪《莱芜县志》卷二二《大事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闰五月、十二月,莱芜地震。(民国《莱芜县志》卷二二《大事记》)
宣统元年(1909年)
十一月初二日至二七日,泰安数次地震。(《重修泰安县志》卷一《灾祥》、《字林西报》1910年1月8日)
泰安历史上的地震
夏帝七年(约前1650年)发
泰山地震。(今本《竹书纪年》卷上、民国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上)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
齐国嬴、博之间地裂,并现涌泉。(《战国策》卷十三)
汉元凤三年(前78年)
正月,泰山莱芜山巨石自立,高丈五尺,有白头鸟数千集聚其旁(其地在莱芜城西南五十里冠山)。(《汉书》五行志、眭弘传,《汉纪》卷十六、《山东省地震史料汇编》)
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
三月,东平地震。(()《后汉书·章帝纪》、《续汉书·五行志》)
汉桓帝末期
东平国无盐县山中有大石自立。(《北堂书钞》影宋本一六引《汉名臣奏》)
汉延熹四年(161年)六月十三日,泰山及尤来山(徂徕山)发生强烈山崩。(《后汉书》桓帝纪、五行志))
元至正六年(1346年)二月,泰山连续七日地震。次年(1347年)东平地震。(《元史》卷四一《顺帝纪》)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二三月间,泰安州及莱芜等县屡发强震:“二月初五丑时,微震一次,三月初一丑时,大震一次;本日戌时,复震;初五丑时,又震;十三、十四,相继又震;十九,连震二次。”“震声如雷,泰山动摇。”(《明史》卷三十《五行志》,《菽园杂记》卷九)四月,礼部上奏:“泰山五岳之宗,一二月间,动摇者四,灾尤异常。宜特降香币,命巡抚山东都御史诣泰山祭告,以祈神贶、安人心。”制可。(《明宪宗实录》卷二六四)闰四月,遣山东巡抚盛颙告祭祈安,称:“乃今岁二三月间,摇动数次。意者人事不修不齐,渎神弗安弗静。守臣疏达,朕心忧惶。祗备香帛,命官往祭。望乔岳以虔祈,冀鉴临而奠位;助司元化,诞福斯人。夫古今瞻仰者在兹,国家钦崇者在兹。谨告。”(弘治《泰安州志》卷四《制诰》)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
春,肥城黑风暴雨,树木拔出。间有地震。(嘉庆《肥城县志》卷十六《祥异》)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夏,新泰地震。(明《泰山志》卷四《祥异》、光绪《新泰县志》卷七《灾祥》)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六月,泰安地震如雷。(《国榷》卷五九)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九月,泰安地震。(《国榷》卷六一)
隆庆三年(1569年)
十一月,泰安地震有声。(光绪《东平州志》卷二五《五行》、《国榷》卷六六)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夏,新泰地震。(天启《新泰县志》卷八《灾祥》)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冬,新泰地震。(天启《新泰县志》卷八《灾祥》)
天启二年(1622年)
二月,东平、新泰地震。四月,东平又震。(天启《新泰县志》卷八《灾祥》、光绪《东平州志》卷二五《五行》)
清顺治四年(1647年)
六月,泰安见白气(北极光)冲天。十一月,泰安地震。(《清史稿·灾异志》)
顺治六年(1649年)
冬,新泰地震。(顺治《新泰县志》卷一《灾祥》)
康熙七年(1668年)
六月十七日夜,泰安发生强烈地震,连续十余次,“城垣房舍几尽”。东岳庙配天门、三灵侯殿、峻极殿等墙垣坍塌。城西南故县地裂,城东梭村(与故县皆属今岱岳区范镇境)地裂出水。地震时岱顶庙中钟鼓自鸣有声。(康熙《泰安州志》卷一《舆地志•灾祥》)震后,山东巡抚刘芳躅向朝廷奏报灾异称:“泰安州申:十七日戌时,白气冲天,天鼓忽鸣,地随大震,声响如雷,食时方止。戌末微震二次,亥时微震二次,十八日辰时微震二次,亥时同。莱芜县申:地大震数次,声响如雷,地形陷穴。”([清]彭孙贻《客舍偶闻》)
同月,诗人彭孙贻过泰安州,适目睹泰山大震景象,作《泰山地震谣·夜宿杜家庙作》诗,中有“丈人倾欹颠莫扶,五大夫摧偃难起。金支葆乱碧霞幢,玉检泥崩青帝玺”之句。(清彭孙贻《茗斋集》卷十五)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春,泰安地震。十月,新泰地微震。(《山东省地震史料汇编》、《清史稿·灾异志》)
道光九年(1829年)
十月,东平、肥城、宁阳等县地震。翌年闰四月,三县又震。十一年(1831年)新泰再震。(光绪《肥城县志》卷十《杂记》、光绪《东平州志》卷二五《五行》、咸丰《宁阳县志·灾祥》)
咸丰二年(1852年)
十一月六日,东平、肥城地震。翌年三月八日两地又震。(光绪《东平州志》卷二五《五行》、光绪《肥城县志》卷十《杂志》)
咸丰十一年(1861年)
同年,新泰地震。(光绪《新泰县志》卷七《灾祥》)
光绪十四年(1888年)
五月,泰安、肥城、莱芜地震。(《重修泰安县志》卷一《灾祥》、光绪《肥城县志》卷十《杂志》、光绪《莱芜县志》卷二二《大事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闰五月、十二月,莱芜地震。(民国《莱芜县志》卷二二《大事记》)
宣统元年(1909年)
十一月初二日至二七日,泰安数次地震。(《重修泰安县志》卷一《灾祥》、《字林西报》1910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