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文化概览》序
(2023-04-08 18:25:36)
标签:
泰安历史杂谈 |
《陶山文化概览》序
获知陶山之名,是缘于少时展读唐仲冕先生的《岱览》鸿著,其卷末《叙览》,写其葬母客寓之地,笔寓深致,墨蕴远情,其卷底“冠石叠云,方棱四削,负阴抱阳,堂皇洞敞”的鸱夷风光,每令我心荡神摇,怀想不已。1987年盛暑,由家舅带领,乘车以达肥城湖屯,步行至陶麓,先访幽栖陶祠与岱南书院,再谒唐母神道碑,《岱览》风物,宛然目底。接着便向山顶攀援,岭崖崎岖,野径难寻。天气酷热,挥汗如雨。才及山半,只听四周炮声阵阵,烟尘一片,乃附近正开山炸石,不敢久留,于是在“陶山界上炮声隆”中匆匆下山。后来十数次来登此山,记忆最深者为2003年9月,在湖屯文化站董吉香站长导引下,寻觅安子山(陶山西北)唐仲冕墓,几经周折,终在山巅找到传闻中的“唐蛮子林”。虽墓已毁圮,但“陶山府君”残碣尚存。是日载阴载暘,登时霁光澄明,而至林间浥丝沾袖,抚石盘桓,默诵“华表千年鹤,苍崖百尺萝”之句,似与诗灵遥会于此雨烟晴岚之中。
在三十年研究中,我时时关注着陶山,在此先后寻获关涉“杞梁妻”、唐征高丽及碧霞元君宏济妙经等重要史料,成为我学术领域的一块“宝地”。
陶山文化积奠丰厚,但自《岱览·叙览》之后,尚无一部系统翔实的研论著作,令人遗憾!现在这部《陶山文化概览》(以下简称《陶览》)的问世,填补了此一学术空白。
《陶览》一书的编纂,缘于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2021年受肥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承担陶山及其周围五个村落文化遗产调研,涉及山体、洞穴、峰峦、涧泉等考察及村落文化遗迹等。本院同仁通过实地踏勘、现场访谈、文献查阅,对此区域的文化遗存、乡土文献、乡贤名人、民间记忆等进行了挖掘整理,历时年余,最终形成全部书稿。
这部著作有如下几个鲜明特色:书中所记,均出于亲自走访,翔实准确。如世传之“七十二洞”,洞名洞址,多有歧说,《岱览》记述虽详,仍有方位舛违、名称混淆之处。此次聘请乡民为向导,遍攀各洞,逐一登录。其他沟壑峰岭,庙寺寨村均作踏勘,所记悉出于手扪目验。其中一些遗迹如玄真子墓(及陶姑娘坟传说),系首次记录。石刻著录也是本书亮点。陶山历代石刻丰富,隋唐以来铭刻,不下百方。《岱览》采录已富,并未穷尽;今人《陶山石刻》等书,错漏较多。此次除将现存古刻全部摹拓之外,更将北大图书馆艺风堂旧藏陶山石刻悉数复制,录文入书,中多珍秘之品。如宋宣和《竹林寺磨崖碑弥勒佛创修大殿之图供养记》,原刻字迹漫漶,《岱览》录文亦不全,今据旧拓校补,中称“万余奏改宫为寺,相公朝罢万民欢”;“院德名额挂高迁,德士离苦天赐宽。”按《宋史·徽宗本纪》载宣和元年诏:“佛改号大觉金仙,馀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此记所述德士之名,堪与正史互证。金大定重修幽栖寺碑记,出自赵沨等名家,但《岱览》仅录碑阳,今据藏拓迻录碑阴《重修大殿并圣像记》,足补《全金文》之佚。
总之,这部《陶览》,是继《岱览》之后又一次对陶山文化的巡礼,谨严详备,足可踵继唐公。仲冕先生《七十二洞小石》诗云:“今年寻蹑列仙洞,岩扃窟室何能穷;欲写一图识奇幻,愧无妙笔追鸿蒙。”若诗魄百年后犹恋此山,见后有来者,能复探七二之奇,纂稿以为《岱览》之续,亦当展卷而为之忻然吧!
庚戌清明,周郢谨识于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