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红亭”觅踪

(2023-02-19 18:38:53)
标签:

泰安

历史

杂谈

 

泰山“红亭”觅踪

周 郢

 

泰山下的古代名邑,一般均知博、嬴、奉高等,但还有一座历史更为久远的古地——红亭,则少为人知。

红亭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据学者研究甲骨中出现的“鸿”,指的便是此地。对此王恩田先生指出:甲骨卜辞(《后》上9.12)“甲寅,在蒿,步于鸿,鸿即鸿。又据《续》3.31.7甲寅,在鸿。可知由蒿至鸿,仅有一日程。鸿与红音同字通。”考蒿指蒿里山,鸿当距蒿里山不远。(《杞文化与新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569页)陈絜《卜辞京、鸿地望与先秦齐鲁交通》考证:甲骨卜辞(《合集》36567)商王的行进路线是从宁阳的“商”地出发,北上至“京”,再东向“鸿”。其中,鸿应读作“红”,在今泰安市东北(《史学集刊》2016年第6期)

到了春秋时期,这处红地更突显于史册。《左传·昭公八年》记载:(前534年)秋,(鲁昭公)大蒐于红。自根牟至于商、卫,革车千乘。蒐是一种检军之礼。时鲁国出动千辆兵车,于红地大阅军队,从根牟国到宋、卫边界,以向邻国炫耀武力。关于大蒐之红所在,史书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泰安境,一说在江苏萧县,如杜预左传注云:“红鲁地,沛国萧县西有红亭。”清人牛运震《读史纠谬》、丁晏《左传杜解集正》皆以地当在泰而不在萧(《读史纠谬》,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32页;《丁晏集》,广陵书社2019年版,第112页)根据前引陈絜的考证:“萧县红亭与曲阜相距三、四百里,远离鲁国本土,断非鲁国所应有。所以,萧县红亭说并不可信。而清儒洪亮吉则采南北朝时期刘昭之意见,以为红在‘泰山郡奉高县西北’,……这一观点显然比沛国萧县之说合理很多。按汉魏时期奉高县其县治在今山东泰安市的东部,于春秋时期恰恰属鲁国势力的控制区域,鲁国动用千乘之力于此地行大第之礼,以检阅军队战斗力,甚至借此向齐国炫耀武力,均合情合理。所以,如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之‘春秋图’,即基本采用刘昭之说来标注田猎地红。”故两说比较,红地在泰安境似更符历史实际。

进入战国之后,诸侯出于军事目的,在与邻国交界边境设亭,任命亭长,以拒来犯之敌。至秦汉变为基层政权,普遍设置,以十个里为一亭。红地亦开始设亭,称为红亭。南北朝刘昭《后汉书·郡国志》补注云:“红亭在泰山郡奉高县西北。《左传》昭八年‘大蒐于红’。”根据刘昭的记载,红亭的建置可能一直延续至两汉时期。西汉封刘富为红侯,封邑或在此地。

那这处红亭位置何在呢?历史上有泰山西南麓说(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舆图》云:“鲁红在县西南”),山口镇东说(《泰安姚氏家谱》所收清孙崇坫《见扬姚公传》言:“右则有红岭,考司马贞《史记索隐》,即所谓《春秋》‘大蒐于红’之故地”)。但据清代泰山学者聂剑光的考证,其地应在今红庙村(今泰安农高区红庙村)。其《泰山道里记》云:“十里河东四里,有红亭遗址。《春秋》:‘昭公八年秋,蒐于红。’向有土丘,今其村讹为红庙云。”所云地有土丘,说明至乾隆时红亭仍有遗墟可寻。另一位学者唐仲冕,更以文学笔法,在《岱览》中生动描摹了红亭的地理风貌:“(十里)河东四里,有红亭遗址。红亭者何?《春秋》:昭公八年‘大蒐于红。’杜注:‘红,鲁地。’《郡国志》:‘红亭,在奉高县西北。’王阮亭(士禛)诗所谓‘班马红亭渡’也。向有土邱,今讹称红庙村矣。其地高原广野,茸母绿、雉子肥,歌《艾如张》(汉铙歌之名),想见当年艾兰为防、置旃为辕之规制云。”

由于红亭为岱下名邑,时被诗人采入咏岱诗章,最为著名者当推清初王士禛,其《岳下作》中有“班马红亭渡,溪禽白练飞。买山随处好,终日恋清晖”之名句。此外毕海珖《雨中过水北村望泰山》有“泰岱风光好,遥遥欲送青。远林飞白雨,往迹问红亭”;李本梁《梦游泰岱寄公度》有“一夜红亭流斑马,溪禽白练供陶写”;徐宗干《望龟山》有“我有斧柯无待凿,而今秋稼满红亭”,都是征用这一故实。清代诗人宋筠,更有一首七绝题为《红亭(原注:泰山有红亭,《左传》‘大于红’即此)》,诗云:“丹崖翠壁送娉婷,俱是齐南未了青。揭地西风飘败叶,红亭落日影亭亭。”(《宋筠集·绿波诗集》卷八,第898页)更是生动摹画出岱麓山乡红日青野的入画意境。

 

泰山“红亭”觅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