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岱岳寺”故址寻踪

(2017-12-06 23:01:07)
标签:

泰山

岱岳寺

“岱岳寺”故址寻踪

岱岳寺在泰山历史上,有非同一般之地位。隋开皇元年(581),文帝“五岳之下,宜各置僧寺一所” [1]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一〇〇《传记篇·兴福部》记此事作“名山之下各为立寺” [2]),在泰山者名岱岳寺。此寺隋唐时期成为泰山南麓影响最大的寺宇。隋仁寿间敕令于天下遍建舍利塔,其一即置于岱岳寺中。

惟岱岳寺址不见史录,赖非先生考云:“岱岳寺位置何在?从隋文帝曾颁分舍利于泰山之阴的神通寺来看,岱岳寺不可能也山阴。况且,岱岳寺是以五岳首寺的名义来接受舍利的。而对泰山的典祀,自古以来皆在山阳。因此我们推测,岱岳寺位置必在山阳正路脚下不远的地方。” [3]又推测:“《岱览》曾记载过岱岳禅院,在城(泰安城)西南,单从寺名来看,两者似乎有点关系。” [4]

按:岱岳禅院(又作禅林)实非岱岳寺异名,据《泰山道里记》云:“炼魔堂一名岱岳禅林,嘉靖间主簿州人张思齐同弟思周、思蓴以禳父疾建,有提督肥城李邦珍记。”其创建时代明晰可考,与隋唐之岱岳寺非同一庙庭。但赖非先生认定“岱岳寺位置必在山阳正路脚下不远的地方”确具卓见。

今据《续高僧传》与《广弘明集》中关于岱岳寺之描写,皆提到“岳庙”之异,《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释慧重传》云:“仁寿置塔,敕召(释慧重)送舍利于泰山之岱岳寺。初至放光,乃至入塔,相续流照。岳上白气三道下流,至于基所。岳神庙门无故自开,如是者三。识者以为神灵归敬故也。” [5]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七《佛德篇》也云:“泰州于岱岳寺起塔,舍利至州,其夜,岳庙内有鼓声,天将晓,三重门皆自辟。或见三十骑从庙而出,盖岳神也。舍利自州之寺,来至数里,云盖出于山顶。五色而三重,白气如虹,来覆舍利。散成大雾,沾湿人衣,其状如垂珠,其味如甘露。自旦至午,雾气乃敛而归山,分成三段,乍来乍往,如军行然。盖亦岳神之来迎也。” [6]《法苑珠林》卷四○也有类似记录。上述描写虽涉神异,却反映了一项事实,即岱岳寺位置必然毗近于东岳庙,若相隔綦远,则很难演绎这类场景。今知东岳庙周边之寺宇仅两座,东邻之冥福禅寺创构于唐,北邻之建封院宋前是否存在无考,不仅寺名与岱岳不相关,其沿革也与岱岳寺无涉,都应排除在外。岱岳寺址之所在,似乎是“风景曾不殊,往迹杳难追”。

但上世纪一项考古发现,为追寻岱岳寺旧址提供了新线索。1957年在长春观旧址出土一方隋代造像记,其石呈六面体,高19cm,系一观音造像之底座,其上镌文有:“大隋开皇十一年岁次丁亥三月癸未朔十九日辛丑,观音菩萨主张子初共邑义人等,同修大观音菩萨一区。以此善因,上愿皇帝陛下祚延无穷,化等金轮皇帝;又愿父母师僧法界含识邑义人等,生生世世常生净土,善愿从心。(以下信士题名略)” [7]

此造像出土于长春观址,说明斯地在元初建观之前先为佛寺,且隋代业已创建。虽造像记未书寺名,但所标之时间隋开皇十一年(591),与隋文帝诏立岱岳寺之开皇元年(581)及置舍利塔之仁寿二年(602),均时距甚近。鉴于目前所知泰山南麓隋寺仅此一座,且其地同岱庙毗近,与《续高僧传》《广弘明集》述事相合,因此岱庙西北的这一失名寺院,很可能便是岱岳寺。

岱岳寺故址这一推定,随之能解开岱庙历史上多重疑案——在今岱庙基址之上,留存有大量的佛教遗物。如大殿院西侧碑台上,立有石幢一座,其高7.5,文尽已漫灭,惟座上西蕃莲纹尚存。因无字可识,民间俗称为“秦皇无字碑”,实则为佛教石刻。然此一古老经幢何以立于岱庙,世皆不得其详。又庙中立有《颂佛残刻》,“残石八棱,尚存其一,字体似裴君公美,词诵佛法有玄致”,前人多推其系移自庙东邻之冥福寺,《重修泰安县志》卷十四《艺文志·金石》云:“(残刻)当为冥福寺遗物,盖宋拓岱庙,冥福寺地多为所占也。”然近世岱庙新出文物,则足推翻上说。1970年在岱庙西花园温室与北城墙之间清理排水沟时,在地下挖出多件宋代陶制妙音鸟。妙音鸟为古建筑上装饰构件,其造型源自印度传说中名“迦陵频伽”之神鸟,具有明显佛教特征 [8]。那么岱庙内为何出土诸多佛教饰物呢?从其出土地点(岱庙西北部)来看,显然与岱庙东南之冥福寺无关。今即确知岱岳寺故址在岱庙西北,则可推知这批妙音鸟连同无字经幢、颂佛石刻(均在岱庙西部出现),都应是该寺之旧物。大约宋代之后,因泰山南麓佛教受到挤压,岱岳寺日渐衰微,其寺宇半被岱庙所兼并;及金元之际全真教派兴起,各地道徒大举侵占佛寺,岱岳寺残馀庭院又被据为道观(长春观)。据元僧祥迈《至元辨伪录》卷三称:道徒侵占寺庙后,皆打碎佛像,拆除舍利宝塔,磨损原碑以灭迹 [9]。因此岱岳寺原有之标志物(如隋造像碑、妙音鸟等)皆被有意清除(石幢一字不存,疑非全因岁久风化,而是人工铲磨所致),导致这一隋唐名寺渐湮没不彰。岱岳寺之废,标志着佛教争夺泰山主峰失利。这一名寺的兴废,实为佛教在泰山南麓从鼎盛到衰微发展历程之投影。



[1](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十二,《永乐北藏》第152册,线装书局年2008版,第365页。

[2](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一〇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696 

[3]赖非:《赖非美术考古文集》,齐鲁书社2014年版,第145页。

[4]赖非:《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5]《历代高僧传》,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669页。

[6]《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初编子部82,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925926页。

[7]姜丰荣:《泰山历代石刻选注》,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466页。

[8]刘慧:《泰山岱庙考》,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43147页。

[9](元)祥迈:《至元辨伪录》卷三,《大藏经》第52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