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是课堂的主角

(2024-12-24 10:38:07)
分类: 课堂教学


不久前,教务处邀请我上一节作文公开课,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应下了。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次展示的机会:一年没教语文了,再不练练手,可惜了二十年练就的手艺。然而当我静下心来准备时,却犹豫了,我不知道即将执教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也不清楚这堂课在教材体系中究竟处于何种关键地位?就如一位即将踏入陌生田地的农夫,却发现自己对这片 “土地” 知之甚少。倘若我就这样贸然开课,学生们的作文水平会有实质性的提升吗?这堂课会不会沦为一场华而不实的个人秀?思索再三,我怀着遗憾婉拒了这次邀请。这看似简单的抉择,不知者以为我是偷懒,知我者会理解我对课堂定位一词的认知。要知道,二十年来我历练出来的,不仅是上课的手艺,更多的是对自己课堂上的定位:课堂主角不是我,而是学生。

时光倒溯,初为人师的我踏上那三尺讲台时,内心满是激动与忐忑,恰似初次手握锄头,面对着一片待垦荒地。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扁鹊见蔡桓公》,我对着教材反复研读,查阅大量资料,将知识点密密麻麻地写满教案本,逐字逐句地斟酌过渡语,指望着为学生呈现一场盛宴。而当我怀揣着紧张与兴奋,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完精心筹备的内容时,才发现时间只过去半节课。望着台下学生们懵懂而迷茫的眼神,我只能尴尬地让学生们自习。后来读到沈从文先生第一次上课的轶事,他紧张得十几分钟便结束了授课,站在台上手足无措,学生们在台下大眼瞪小眼。这场景,一如当时的我。我们都是初次面对学生时,就把错误原因归结为没有经验吧!就像我刚刚种菜时,如果收成不好,别人(特别是自己)会安慰:没有经验,可以理解。

随着站讲台时日的增长,胆子渐渐大了起来,我开始尝试摆脱教案的束缚,手中拿着课本,自信满满地站在讲台上。课堂上我将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对学科知识的见解,如决堤的洪水般一股脑地 “倾注” 给学生,满心以为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而,学生们私下里的反馈却如一盆刺骨的冷水,将我从自我陶醉中狠狠浇醒:“不知道这个老师在讲什么!” 我在自我的激昂演奏中,遗失了与学生同频共振的和谐节奏。要知道教育绝非个人的知识独白,而是师生心灵共鸣的交响曲啊!我根本没有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自顾自地深耕细作,结果种下的 “知识之苗” 因水土不服,难以扎根生长。

痛定思痛后,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法该调整了,于是我开始学会在收集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手工制作幻灯片,后来升级到电脑制作PPT,还别出心裁地收集流行梗融入教学过程,试图为我的课堂注入活力。课堂上,图片、文字、动画交相辉映,逗趣的梗引发阵阵笑声,学生们的目光被牢牢吸引,课堂氛围热闹非凡。每到这时,我都暗自欣喜,以为只要找到开启教学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人累一点不要紧的。可现实却再次给我沉重一击,学生的考试成绩依旧不理想。种菜经历让我明白,我只热衷于给蔬菜喷洒叶面肥,让它们光鲜亮丽,却忽略了扎根的稳固,课堂上那些华丽的 PPT 和搞笑的梗,不正是表面的繁华?不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核,不关注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学生们看似学得热闹,实则根基浅薄,一到知识运用的考场,便纷纷败下阵来。

吕校长给我带来了一个从在迷雾中走出来的机遇,他当时作为年级组长找到了我,说学校工作需要,让我带双班,顺便描述了带双班的种种好处,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个 “大坑”,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我咬牙接下了。第一个班授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学生们反应平淡,作业错误率高。好在还有第二个班,让我有了修正失误的机会。第一次授课后,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在惋惜之余敷衍了事,而是静下心来回顾每一个教学环节:导入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讲解过程中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透露了哪些信息,课堂练习是否有效巩固了知识……我将这些点滴记录下来,分析得失,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讲解方式。每一次对前一堂课失误的补救,都如同给菜地的蔬菜扶正、培土,让它们朝着阳光茁壮成长。带双班的日子忙碌而艰辛,可也充满了机遇,恰似同时耕耘两块菜地,虽辛苦加倍,却也收获双倍的可能。就这样,带双班的经历让我迅速成长,我逐渐掌握了教学的火候,明白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教学技艺,我踏上了听课之旅。起初坐在别人课堂的教室后排,我常常听得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心里暗自嘀咕 “不过尔尔”。但强迫自己静下心来观察、思考,开始问自己: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带着问题去聆听,我慢慢体会真正的高手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背后的精妙之处。从巧妙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到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再到用简洁明了的总结强化重点,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实则凝聚着老师们多年的教学智慧,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准把握。当我由衷感叹 “有道理” 时,我知道自己已经敲开了教学艺术的大门。随着听课的深入,我不再满足于模仿,脑海中时常蹦出 “其实,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 的想法。我尝试结合自身风格与学生特点,对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创新改良,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路径。这就如同在菜地里,我不再照搬他人的种植模式,而是根据自家菜地的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实践总结,看着蔬菜生机勃勃,心中满是成就感。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后,我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尝试摆脱课件的束缚。起初,我也是满心担忧,担心没有了 PPT 的支撑,课堂会变得沉闷无趣,学生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然而,当我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与他们近距离交流时,我惊喜地发现,课堂互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热烈、深入。我尝试将那句生硬的 “你们听懂了吗?”换成了更平和的“我讲清楚了吗?”,让我从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转换成与学生并肩前行的探索者。我开始学会 “放手”,鼓励学生表达、辩论、自主归纳分析,而我站在一旁,欣赏着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他们的成长暗自欣喜。这宛如在菜地里,我曾经事无巨细,包办一切,蔬菜虽按部就班生长,却少了几分野性与活力。如今,我给予它们自由伸展的空间,适时引导,它们在风雨阳光中努力扎根,绽放出生命的坚韧与精彩。

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从初上讲台的青涩慌乱,到逐渐找到教学节奏;从盲目施教,到因材施教;从依赖课件,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冲动应承公开课,到审慎考量学生需求,每一次蜕变都有一个共同原则,那就是:仿若瓜与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菜园的主角,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作为教师的我,掌握一切授课手艺的目的就是陪伴、引领与激发。如今我依然在行走,陪伴学生们穿越知识的四季,播种希望,收获成长的硕果。

                                       

 

彭继峰

                                       2024.12.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