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家乡——宁城县辽代大明塔             (371)

(2008-08-07 18:58:40)
标签:

旅游

赤峰

宁城县

大明塔

旅游度假

分类: 旅游心得

    在辽中京遗址中,仅存的建筑就是外城南部现存有的两座砖塔。其中,位于中央大道东北方的大塔,人们通称大明塔。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内城的阳德门外东侧。因辽中京延续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们习惯称为大明塔。塔高80.22米,高度上该塔仅次于陕西泾阳的崇文塔和河北定县的料塔,为全国第三高砖塔,体积则全国第一。在外城城外的西南方还有一座残砖塔,仅存塔身第1层以下部分,残高约6米,俗称半截塔

我的家乡——宁城县辽代大明塔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371)

      大明塔约建于辽圣宗重熙四年(公元1035年),是我国现存辽塔中最大的一座。大明塔筑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74米,底座每边长14米。塔座呈须弥形,分两层。塔身分八面,每个棱面上都附有佛龛,龛内雕饰着凸起的8尊神像,分别座于仰莲宝台之上。每两面相交的棱面上,写着佛经上的警句和神像各自的尊名。雕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正南面的观音像特别引入注目,她体形丰满、姿态端庄、飘带卷风,端坐于云烟浩淼的莲花台上。观音头上华丽的宝盖,两旁各有一个体态轻盈,手持荷花,脚踏浮云的飞天。塔刹是小型藏式喇嘛塔,南北各有一小门,上面宝珠、相轮、宝瓶都是红铜铸造。

我的家乡——宁城县辽代大明塔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371)

    塔共13层,每层塔檐椽头均挂有铜铃,计1350只,微风吹拂,千铃共鸣,如宫廷雅乐。塔身第一层南面存有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重修时的蒙古文题记。经历代维修,塔刹及第一层檐椽斗拱部分已非辽代形制,维修时塔上塌下的碎砖杂土堆埋塔座,形成高约7米的土台基,近年来已将基座上堆积土全部清除,露出原有面貌。经过维修,千年古塔焕然一新,又恢复了原来的雄姿。

我的家乡——宁城县辽代大明塔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371)

   该塔雄浑凝重,巍峨矗立。晴天,便在百里之遥,也可用肉眼望见。清朝乾隆皇帝曾写诗描写此塔“自远早见郁迢娆”,若是到跟前看一看,却是“逼近欲瞻翻不易”,观者无不为大明塔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壮观、雕刻之精细而叹为观止,使人不禁肃然起静。

我的家乡——宁城县辽代大明塔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371)

    据专家考证,塔的地下是一个地道,里面埋有一个老和尚,传说:古代有个老和尚经常在地道里念经,后来就再也没见他出来。有的说老和尚被蛇给吞了,也有的说是他已成道成仙,并且经常在每年阴历四月初八到十八出来显灵。因此,不知道从何年何月起,这里有了一年一度的大明庙会,开展祭拜大塔等宗教活动和展示辽中京文化,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十,每年至少有十余万人前来参拜和游览。

我的家乡——宁城县辽代大明塔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371)
    早期的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尤其以农民为主流,农民祈神赐福,渴盼风调雨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成为中国集市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已经不是农民祈神赐福得象征,而是演绎成一个集商品交易、展销、农贸市场、祭祀活动等多功能的交易场所。近年来的大明庙会比以前更加热闹,来自四面八方杂耍卖艺烧香拜佛三教九流的人群,让小小的庙会显得非常繁华而凝重,整个庙会洋溢着现代文化气息。

我的家乡——宁城县辽代大明塔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37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