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确的方法只有一个

(2024-07-12 10:33:32)
    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在众多方法的比较中,一定有一个最佳的方法。这个方法既符合规律,又符合人性。
    对教学方面的方法,也只有一个,那是把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情结合起来。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就是把高考的命题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程度结合起来,离开这点,都是错误的方法。
     市里安排了期末考试,为了在考试之前结束课程,我们匆匆地结束了课程,选修三结束的特别快,学生们学得很不扎实。我赶进度的过程中,我说,不要管考试进度,我们认真教,学生慢慢学,学到哪里算到哪里,以学生掌握好为标准。我的意见在组里得不到通过。因为,这是惯性,指挥棒就是市里的考试,在考试前不结束课程,是教师的失职。如果学生考不好,学生会埋怨教师没有学完。如果学完了,学生再考不好,他们就没有理由了。这种说法看起来合理,实际值得推敲。学不完课程就考不好吗?没学的部分毕竟占很少一部分,即使全部失分,把学过的学好的,得分多一点,考好的几率很大。教学上教师还是主心骨,为了赶进度,教师慌张,学生更慌张,匆匆学完,学生掌握得不好,得分会更低。为了不让学生埋怨而赶进度,实际是推卸责任。教师把道理跟学生说清楚,学生会理解的。
     并且,选修三是最难的一部分,讲的逻辑与思维。本来学生学得就吃力,再加快进度,学生们更慌了,什么也没有学会。并且,市里组织的考试问题很大,考过试后还有两周的时间,考过试的学生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很难再进入考试前的状态了。课程结束了就进入复习,没有新知识的刺激,学生更是在熬时间。市里组织的考试目的就是让赶快结束课程,进入高三状态,这是从别的地学来的先进经验。先不说这是不是是真经,即使是真经,也是过去的经,不能适应重视教材的新高考了,新高考要求回归教材,这么快就结束了课程,学生对教材更陌生了。
   教师的脑袋长在自己身上,成了木头人,全凭上面摆布。
   第一轮复习,是从头开始好,还是从先把重点复习下,再从头复习。这本来就是教研组应该研究的问题。可是一研究,还是按惯性来吧,因为,市里的考试也是从头开始,如果进度不一致,成绩差了挨批不说,还会影响收入。选必三学生学得不好,趁热打铁再复习一下,把这本书解决了,再复习哲学,有了思维基础,学起来别的就好办多了。组长的脑子也闪过这个念头,她也经不住众人的说辞。惯性是最保险的做法,不挨批的作法。如果按学校安排的考差了,上下担责,如果创新考差了,自己担责。胜利也只是脑中的一闪念,很少去想争取胜利。我们担心失败,实际是害怕胜利。
    教师们长期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按照上级的要求做总觉得没有错。实际上,上级的要求往往脱离实际,他们不调查研究,不了解学生,不听取下面意见,在各种利益和守旧思想的影响下,工作就是一个流程,从来不去想这个流程本身符合不符合自己的学生,该不该改进一下。几万不同学习响度的学生按统一的进度,想想都可笑。
    正确方法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学情。离开了这个,一切都是零。教学上大量的脱离学情的做法,深处其中,漠然不知。当我们看到还有一本上线还有一些人的时候,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努力。殊不知,如果改进一下,上线会更多。看到豫南地区的一本上线让我们感到羞愧。张桂梅能让初中基础很差的学生能上好大学一本线二本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桂梅没有得到上级的各种指导,是自己当家决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是了解学生。几万高中生是很大一笔利益,层层分利之下,就没有真理可言了。教师长期无权之下,也就无责了,无责就无脑。所以,河南今年文科400分以下,加上理科350分以下40万人。这就是体制性的大失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