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一个妈妈假期给男孩补课花了八千多,还是学得孩子学得不踏实,还想在开学之后再给给他找个一对一。说,别的家长都找了,学习绝对不能落后。可是他的孩子对学习还是提不上兴趣,一看那个懒洋洋的公子样我就感觉白补了。妈妈在县城一家工厂打工,计件工资,为了收入多一些,很少休息,她一想到孩子能考上大学劲头就来了。孩子的爸爸在外地打工,孩子教育的事情全由妈妈张罗。孩子的学习成绩中游,上本线还有点费劲。
第二个故事:一个女孩一本大学毕业了,高考还超过了一本线一二十分的样子,在班里还算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她上的物流专业,找了几个工作都不理想,只好在一家私营企业看仓库,月收入不到三千,没有五险一金。女孩社交能力较差,主动精神不行,也没有谈男朋友。就这样过了两年,觉得没有意思,就准备考研,考上了一的普通的二本学校的研究生,换了一个文物专业。三年后,不知道能不能找个理想的工作。
第三故事:一个00后男孩,考上一个本省就业率很高的专科,在学校里是学生会主席,与院系领导和学生关系都不错。策划和组织了学校的多次大型活动,一情期间参与学校的防一活动,他说累并痛快着。毕业后能去上海找一个月收入七八千的工作,这是全系最好的岗位了。他放弃了,在一家药企业当销售,第一年就做到大区的销售冠军。又跳槽到美国大企,收入翻倍。他被猎头关注,现在又跳槽到国内头部药企,负责员工培训,月入几万。他有强烈企图心,做事规划性和执行力都很强,他说走得很顺,只要自己想得到的一般都得了。
说第一位妈妈不懂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不符合事实。普通人都生活在短视频的世界里,这些短视频不少。即使他自己屏蔽了这些消息,生活中的遇见大学生送外卖,大学生在家躺平的事例也会有。但她的心里还是有一个执念,让孩子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上好大学是找好工作的前提。自己再吃苦送累,只要孩子能上一个好大学什么都值得。这代表了许多分数中等的家长的想法。分数中等的孩子实际上最适应现在的就业环境。这些学生至多上一个好一点的二本,大多数上的是普通和较差的二本。这些二本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习状态,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科学的事业规划和强大的执行力,在大学白混四年是个大概率事件。毕业之后社会竞争力比较弱。他们比不过名校毕业的学生,底子又好学校质量又过得硬。又比不过专科生,因为他们只有一张文凭,专科生的动手能力,放下身份是企业欢迎的因素。
这些道理许多家人也懂得,他们还是选择了卷学历,这似乎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在没有找到新道路之前,旧的道路就是最好的路。他们觉得,知道这个不是最好的,反正也不是最差的,起码孩子有一个考公考研的资格。他们执着的,其实是一种由身份标签带来的安全感和笃定感。在这种感觉的保护下,他们兴奋地踩着缝纫机,愉快地站在流水线旁。国家也不想点破这信窗户纸,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谁愿意去毁灭人们微弱的梦想,那多么残忍。梦想,不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吗?尽管这个梦想难以实现,有点荒谬。即使他们年老的时候看到了真相,谁还梦想有错吗?万一实现了呢?还是有孩子一步步走向技术和科研的深处的,这些是长期主义者。
所以,有时候,老师想告诉学生的真相,他们不爱听。你用数字分析的再理性,也浇不灭他们心头跳动的小火苗。你越说这些,他们越感觉到你看不起他们,和你越离越远。他们只有经过折腾了就知道了。谁去否认折腾的价值呢?失败了,起码证明这条路不通,我还年轻换条道。毕竟是我走的路,与你无关。我的命运不由你作主。
那个一本女孩,在报专业的时候没有找高人指点,随便选了一个听起来时尚毕业后抓瞎的专业,这个专业本来就是大学不负责地设立的。在遭受社会毒打之后重新拿起课本考研,幸亏她的应考能力不错。毕业之后究竟怎么样,还要看多种变量。但是,作为文科生,通天晓地的能力欠缺是要命的。社交很重要。
第三个男孩,成绩不说超烂,也算老师口中的垃圾。他却高光人生。他把自己能力发挥了出来。领导力和社交能力,这是社会稀缺的能力,所以,他能脱颖而出。他敢于放弃,说明他知道放弃后收获更大。这种自信不是谁都具有。他吃不了学习的苦,是因为兴趣不大,他能吃上大学的苦,因为,他在大学如鱼得水。他喜欢深夜思考,他喜欢策划和布局,领导别人。他也能吃工作的苦,与人打交道见识人性。
与其观风向,不如看大势;与其看大学,不如看大学毕业后;与其卷学历,不如卷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