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与善行
(2023-03-13 17:59:04)
标签:
感情过年回忆母亲乡情 |
学生们讨论善与恶的问题。在善的概念打圈圈,一直出不来。越讨论越困惑。到底什么是善呢?
路边有一个被车轧断了腿的小女孩,路过十几个人竟然没有一个去救,最后被一个拾荒的老人送到了医院。人们赞扬这个拾荒老人舍已为人的好品德,而去谴责那十几个见死不救者。这十几个人中,一定有人想出手但最终没有行动,听说别人救了之后十分懊悔。这种人光有想法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这时善心是没用的。只有行动才能代表真正的善心。这是一部分学生的观点,他们认为,行动是判断是否有善心的标准。这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只有做了才算知道了。
马上有人提出来,这十几个中间,有些人路过时迟疑地站住,经过思想斗争以后又走开了,而有些人见此情况把头一扭快步走开。这两类人都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他们难道一样吗?很显然,犹豫迟疑的人原来是打算救的,只是由于某种顾虑,如果打消这些顾虑他们会行动了。这样的善心我们能忽视呢?
行动是判断是否有善心的标准在这里发生了动摇。善心不足以支持善行的时候,微弱的善心是可以被鼓励的。这里讨论的重点转向了促使人们做善事上。如果是社会习俗不支持人们做善事,那就要通过大力褒奖见义勇为的行为来弘扬。如果法律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那就修改法律让英雄的鲜血不白流。
用行动作为善的标准,也不能解释“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我们把一些恨铁不成铁钢地打骂孩子的家长说成十恶不赦的坏人,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赞成。我们把用体罚甚至羞辱学生的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教师说成怙恶不悛,恐怕很少有人接受。人们往往说,他们是好心,只是方法不太对。
论证到这里,人们很容易认为,善心与善行的一致才是真正的善,用行动作为标准确实有失偏颇。而善心作为一种主观动机,有时候确实难以检测出来,最终的结果还是用行动来检测。于是,社会就发明一种机制,通过表扬好人好事,树立道德模范或者树立先进典型来倡导文明先进的风尚。可是,我们又见到了一些典型倒塌和模范落马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种社会机制。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些倒下的典型当初处于一种什么动机?他们是把荣誉当成责任还是把荣誉当成资本?如果社会不给做好事者以实际的荣誉和利益,就不能鼓励更多的人为公益出力,如果给他们实际的荣誉和利益,又鼓励一些追名逐利之徒铤而走险,让这些社会机制蒙羞。难道社会什么都不做就是对的吗?
任何社会机制都可能被利用,当然不能因此而废弃了这种机制。这种机制可以鼓励善心的生长,但不可以涵盖善心。善心虽然无力,却无边无际,养育善良的行为。善行的尽头有善心,善心的高处是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