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区领导给我布置一个任务,要我尽快把社团恢复起来。
学校在02年到07年,有两个校园文学社团,发展得十分红火,几乎每月都会出一本杂志,全部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搞的。一个创始人是我班的学生。这种社团活动曾为学校创办示范性高中加了分,受到省市媒体的关注。后来,由于应试化越来越重,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再压缩,老师们也陷入分数大战的洪流之中,这两个社团也就风流云散。
我从2010年去新校区工作,在当班主任和教课之余,办起了校报社团。2013年送走一届毕业班之后,不再上高二高三,在校报记者社团和其他社团方面有了新的探索。曾经向学校申请办了六个社团,自己私下找人当辅导员,由于种种原因,只剩下辩论社和校报社团仍在坚持。这两个社团的建设,让我看到了学生们在社团中的热情和创造性,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起色。有几度我都想放弃,学生的渴盼的眼光和激情唤起了我,重新打起精神带领他们干起来。这些年来,我探索出文科社团一点路子,收获了教育本身带来的价值。这是有代价的,我也放弃了许多利益。我的精力有限,没有参加行政部门组织的在我看来表面化的所谓教研。
这两年在老校区,整个教育环境发了变化,国家层面上否定的以分数作为唯一指针,教育评价改革也有了文件,正确的精神落实到下面需要好长时间,整个高中还处于一种内卷之中。对于省里的精神,领导也不能不重视,于是想从老校区找个突破口,搞个与中央精神一致的试点。老校区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越往前越艰难。没有新的方式,旧的东西就成了依赖,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老师层都没有做好改变的准备。
经过多年的应试内卷,老师们不愿意做一点份外的事情,有的老师对自己的课也是应付应付,何况做这些事情了。学校把社团当作一个课题也激不起人的兴趣。我的年龄也大了,没有过多的精力投入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我曾经找过几个年轻人,他们都有各自的打算。两头热中间冷,最关键的社团辅导老师的缺乏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工作还得开展,最起码开一个头,也好给领导一个交行。我收集了几个积极投稿的人,又加上热心班主任的介绍,算是拉拢了六个人。开了一次预热会议。后来在班埋在组织了一个阅读小组,准备他们探索出
一点路子后一起加入文学社,两股力量合流,队伍基本上就形成了。我班的阅读小组搞得还是有声有色的,尽管这是高中成绩最末流的学生,他们读书的热情还是挺高,我没有指导什么,他们自己就会自己组织活动。假期,还自觉地开了两次视频会议,写了篇基本成型的讨论内容。他们每个人都觉得有收获。
在期中考过试后的一个下午,文学社和阅读小组联合开了个会。我先让阅读小组的成员介绍小组的情况,给文学社一种鼓励和工作思路。后来,我带领学生讨论了高一期中考试作文题。让三个学生谈自己怎样写的。在谈的过程,我通过不断提问和解释,把学生想的不坚实的地方暴露出来,让他们知道写议论文怎样运用批判性思维。
这个作文的要求是:用“有为和无为”为标题写篇议论文。给了两段关于有为和无为材料,有为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无为是道家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顺应精神。
我叫这三个学生,一个从“有为”与“无为”相互渗透上下手。指导学生必须找出二者的统一体。
一个论证突出“有为”方兼顾“无为”。指导学生要站稳立场,论证严密。不能把材料一放不管了,一定要有分析过程。
本来想让高二学生突出“无为”兼顾“有为”,到了吃饭时间,只好匆匆收场。我要求学生写出文章来。
学生很很出了文章,我不满意,给出了指导意见,让他们再修改。还有一个男生写了了详细的会议记录。
这个社团活动算是有一个开端。以后怎样发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