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没离开过
(2013-11-01 21:31:26)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轉載 |
20年前, 張雨生與林志炫在胡瓜的節目中, 飆唱高音比出誰是當年台灣第一男高音, 林志炫一個音階之差, 輸給了張雨生.
幾年後, 張雨生走了, 獨留林志炫在歌壇貌似漸漸銷聲匿跡....
如今, 再次有了表現機會的林志炫, 讓人驚為天人, 因為他比當年多了一份人生的厚度和歌聲的沉穩, 歌曲的表現是需要人生的歷練當後盾才能發出耀眼的光茫!!!
我們有幸擁有這樣一個欣賞頂尖歌星的經驗. 往後還要繼續支持他 ~
(台灣 周心宇 )
此时此刻,一边看直播,一边心里纠结着剧透的第三或第七,给我所欣赏的林志炫先生写几句话。
可能与很多林先生的歌迷一样,像我这个年纪,优客李林的时代没有赶上,最早接触的都是99年那首个人成名作。一度喜欢听电台的晚间点歌节目,陆续遇到《单身情歌》《蒙娜丽莎的眼泪》《散了吧》这样的主打。当年只觉得这个声音高亢、斯文、优雅,但对我来说却属于只可远观的美,或许是观感上太完满了,太规矩了,也就太平淡了。好是好,无奈总隔着一点距离,进不到心里去,也没有从这几首主打去追专辑的冲动。在那个年纪,喜欢的男声还是偏向或油一点儿的,或糙一点儿的,或者更口水一点儿的。
到了高中,我找到了一个喜欢K歌的——用虫虫的话说——小宇宙(其中我算水平低的惭愧啊),在小宇宙男生们喜欢点唱的歌中,林志炫又占到了相当的比重,大家还会煞有介事地讨论某个高音怎么唱、真假音怎么转之类的技术问题……于是对这个声音的认识从流行口水歌发展到高级技术流。因为喜欢《离人》,去买了《擦声而过》的CD,也是我唯一拥有的他的专辑。等K歌玩吉他的年纪远去之后,与林先生音乐上的联络似乎也渐渐淡了,他只能偶尔地在我的生活里星光一闪,譬如作为厦大人每年都要拿来感动一次的“第二校歌”《凤凰花开的路口》,譬如也从校内他人的转发中看到他悍然翻唱《浮夸》,很明显,那歌词就是写给自己。
得知他上《我是歌手》,第一感觉仍是对技术大神滔滔不绝敬仰之情,觉得这要给力了惨烈了好看了放大招了。可让我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是,当林先生竖着大衣领子缓缓走来,站定,开嗓——只感到我的高中、我的大学、我所有青春美好的岁月扑面而来;当听到他轻声慢语的谈吐和硬朗柔情的歌唱,只感到与这个声音、这个歌者久别重逢的温暖与感动。怪就怪在,他并不算是我某段生命经历的载体或标志性人物,却让我在一瞬间、一回头发现了过去那些不曾读懂的珍贵碎片。那种感觉,又像是赞叹着林先生的相貌和声音一如往昔,却突然看到他掩盖不住的点点白发。
于是变成了脑残粉,去追他的专辑访谈演唱会。这个人,最高潮不过组合的年代,最低谷不过印刷厂烧光,入围7次金曲却不走运的家伙,起伏程度跟那些所谓“有故事”的人相比简直算稀松平常了。而就这么平平淡淡的,慢慢腾腾的,不饥不饱的,坚持着每一两年磨出一张专辑。珍爱自己的音乐,珍惜自己的声音,多好。我并不喜欢把“理想”二字悬得很高推得很远,然后在延宕的过程中抱怨假想的敌人。理想从来就总是已经在实践中的,普普通通的状态才是生活的真相。不过,我猜测他是像李安那种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外表斯文内心狂野的怪咖,从他飙车的爱好、投入的状态、对摇滚偏爱都可以略窥一二——在抒情范儿的另一面,他同样可以制造出疵边儿的、歇斯底里的混声。尽管很多人认为他不适合摇滚只要扮好情歌王子就ok,可他显然放不下对各类好歌的占有欲和对自己的挑战。我曾经无感于规矩乖小孩的形象,如今才懂得欣赏这种温润、儒雅与深情。原来只能外在地理解的美,如今字字句句都嵌到了心里,高唱低吟都转化成了情绪,乃至于无论他唱什么,声音质感本身就是与我内心柔软之处相契的格式塔。有位同样欣赏他的朋友不无心疼地指出其一大缺点:太瘦了啊!而就是这个身材弱弱、脸庞弱弱、言谈举止都是弱弱的林先生,或许已经把他的全部气力心神都透支到了那个低婉、清刚、狂野的声音里。
重逢林志炫,有审美的转变,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人的成长。无论名次如何,淘汰与否,已经是一次极美好的相遇,也是一次有意义的自我认识。有些歌手,有些偶像,曾经离我非常近过,让我非常爱过,却渐行渐远。而像林先生这样,总是远远近近,来来回回,却没离开过。
前一篇:萬聖節之夜6.7級地震撼動台灣島
后一篇:客觀論述簡化字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