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物产志

标签:
昌黎物产志历史 |
分类: 昌黎文史 |
昌黎物产志
第二十二篇
张玉万
葡萄的起源地为北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即北美、欧洲中南部和亚洲北部。全世界所有葡萄种都来源于同一祖先,由于大陆分离和冰川的影响,使其分隔在不同的地区,进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葡萄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形成欧亚种群、美洲种群和东亚种群。据史料记载,欧洲葡萄的栽培开始于公元前5000年至7000年,当时在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埃及等地已广泛栽培葡萄。在埃及金字塔的壁画中,绘有描绘采摘葡萄及酿造葡萄酒过程的图案。我国作为世界果树起源中心之一,我国的葡萄栽培历史悠久。我国有关葡萄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故从侧面反映,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已存在野生葡萄。约3000年以前的周朝,我国就已开始人工栽培的葡萄园。
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乾隆二十八年增刻本)卷之三《食货•土产》:(果类)葡萄。
清康熙二年修、十八年续《永平府志·物产》:“蒲萄、接桃出顺德社(在昌黎县城西六十里)。”
清同治五年《重修昌黎县志》卷之四《田赋志•物产》:(果类)葡萄,《广群芳谱》:北方天寒,初冬草裹埋地尺余,春分后取出,数日后架起,去繁叶,使沾风露,则结子肥大。
清光绪年间《昌黎县乡土志·物产》:“葡萄,有马乳、鸡心、无子等种。产城西近山一带。每年贩往京、津及东省者约值数万金,亦土产大宗。傥能设立公司,如西法造酒,其利当更增数倍。”
民国二十二年《昌黎县志》卷四《物产志》:(果类)葡萄,一名蒲萄,有数种。先熟者实小而青色无子名无子绿,次熟者形长色绿微白名马乳葡萄,形稍小而下尖者名鸡心葡萄色黑而形圆者名墨葡萄。前数年种者尚少,近年碣石山一带随处种植,而五里营、十里铺、凤凰山为尤多。将熟之时,颗颗如珠,累累满架,甚为美观。每年运销各省及外国,进款几数十万,与昌黎梨、桃并为出产大宗。
1971年9月25日《唐山劳动日报》第三版:“两山公社后两山大队是这县水果主要产地之一,在粮果连续几年获得丰收的基础上”,今年“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粮果又获丰收。”
1972年1月5日《唐山劳动日报》第三版:“后两山大队地处半山区,全大队1400亩土地,有1200亩种植果树,历来以产水果为主。前年,这个大队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夺得了历史上的最高产量。为了夺取粮果新丰收,去年年初,大队党支部、革委会提出了‘在以粮为纲的基础上,加强果树管理,再创历史双高产’的战斗口号。这个大队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粮食平均亩产555斤,比大丰收的前年又有了提高。水果总产量85万斤,比前年增长了23万斤。”
1973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第11册第187页:河北昌黎与山西清徐、新疆齐名,“是著名的葡萄产地”。“从前,传说在河北昌黎县发生了这样一段故事,那里有两个村庄都栽培着许多葡萄。当冬天来临的时候,一个村把葡萄蔓捆成一团,埋在土下过冬,第二年,葡萄园里的葡萄蔓上长出了浓绿的嫩叶,在一个个枝条上挂满了果实,得到丰收。另一个村在冬天没有把葡萄蔓埋在地下过冬,第二年葡萄蔓迟迟不发芽,有的偶尔发了几个芽,也是寥寥无几,结的果实更是少得可怜。后来,在北方谁都相信,栽种葡萄必须把蔓埋在地里过冬防寒。”第187~188页讲了“北方为什么要把葡萄蔓埋在地里过冬?”的科学道理。第143~145页“果树为什么有大小年?”,“对果树熟悉的人,差不多都知道果树有一个古怪的脾气,那就是当果树跨进结果盛期之后,就会出现隔年结果的现象:翌年大量结果,另一年产量却显著降低。这种现象在一些主要果树上,如苹果、梨等,表现得更明显,因此人们给它一个专门名字,叫做‘果树的大小年’。”在详细解释了果树为什么有大小年后,又指出了有大小年的果树害处,最后明确了果树有大小年的应对措施。
(图一:1905年10月11日,昌黎附近,葡萄架下的当地人;图二:1905年10月11日,昌黎年轻人在葡萄秧架下;图三:1905年10月11日,昌黎县城附近的灯紫葡萄架与果农家;图四:1905年10月11日,昌黎县城附近农村站在葡萄架下的果农;图五:1905年10月11日,昌黎县城附近山区站在葡萄秧架前的果农;图六:1905年10月12日,昌黎县城附近的白葡萄园与果农;图七:1940年昌黎盛产的葡萄1;图八:1940年昌黎盛产的葡萄2;图九:1940年昌黎摘葡萄的少女)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