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物产志

标签:
昌黎物产志历史 |
分类: 昌黎文史 |
昌黎物产志
第二十一篇
张玉万
柿子,史料记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在我国发现了250万年新生代野柿叶的化石。考古学家还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柿饼和柿核,进一步印证了早在汉代中国神州大地就有柿树栽培。公元前130年,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夸耀汉武帝兴建的“上林宛”内物产:“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燃柿......罗乎后宫,列乎北园”。燃柿,即为柿子。因柿子的金黄色代表高贵,深得中国帝王权贵的喜爱,常被用于庄严之所,除了御花园,还在陵寝、宗庙等处所大面积栽培,柿子由此从庙宇高堂流行开来。
公元387—618年的南北朝时代,有些人大胆实验,逐渐掌握了柿子的脱涩方法。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中记载:“柿熟时取之,以灰汁燥再三,令汁绝,著(置)器中可食”。用此法将柿子脱涩后,风味颇佳,就连皇帝也特别爱吃。(梁)简文帝在《谢东官赐柿启》里写道:“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美”。简文帝认为晚秋水果就没有能和柿子媲美的。据《礼记•内则》所记,柿果完美降服了先祖的味蕾,成了当时王公贵族用来供祭祀、享宾客的珍贵果品之一。于是柿树由庭院观赏,进入零星果树裁植期。
到了公元619—1234年的唐宋时代,柿树进入了规模栽植期。人们对柿子的优点,了解的越来越清楚。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总结:“柿有七绝,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从唐朝荥阳诗人刘禹锡《咏红柿子》“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到北宋诗人张仲殊对柿子的极尽夸赞:“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足以证明唐宋时期我国的柿子被逐渐规模种植。
公元1235—1911年的元明清时代,柿子一度由水果变为粮食,更被称为“铁杆庄稼”。明代北方山区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用柿果及柿饼,代粮充饥。明成祖朱棣盛赞柿子:“丕济凶荒,功超金石”。清光绪四年(1878年),“晋省大饥,黎城县民赖柿糠全活,无一饿毙者”。
另有西红柿(番茄),北方很多省市叫它洋柿子。但洋柿子(西红柿),长在地里架子上,柿子长在树上。西红柿起源于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南部安第斯山脉地区和秘鲁北部,它的老祖先是野生的醋栗番茄,至今南美还有大面积野生种的分布。据文献记载西红柿在经过漫长的原始人类采摘食用后,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被纳入人工驯化的行列。又经过大航海时代,于十六世纪来到欧洲,接着又相继传到世界各地。西红柿明清时期传入中国。
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乾隆二十八年增刻本)卷之三《食货•土产》:(果类)柿。
清同治五年《重修昌黎县志》卷之四《田赋志•物产》:(果类)柿,其树如羊枣树,其实大而黄。霜降后始熟,味甘。
民国二十二年《昌黎县志》卷四《物产志》:(果类)柿,实大圆而微方色黄名磨盘柿。霜后始熟,凤凰山一带植者甚多。
(图一:1905年10月15日,昌黎县城北碣石山上的无籽野柿子树,麦耶摄;图二:1905年10月15日,昌黎县城附近碣石山下的柿子树,麦耶摄;图三:1913年10月18日,柿子买卖,麦耶摄;图四:民国初年在高粱箔上晾晒柿饼;图五:民国初年晒柿饼;图六:民国初年街边卖柿子的人们;图七:民国初年卖柿子的小摊;图八:民国初年抱柿子的小孩;图九:柿子 刘文军摄)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