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物产志

标签:
昌黎物产志历史 |
分类: 昌黎文史 |
昌黎物产志
第五篇
张玉万
豆子,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豆子的种类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菜豆、小豆等。大豆根据颜色不同分为黄豆、黑豆、青豆等。菜豆又可分为扁豆、芸豆、刀豆、四季豆、豇豆等,小豆的颜色有红、黄、淡绿、灰、白、茶等。
大豆起源于我国。我国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大豆”。汉代司马迁(公元前145年至前93年)在其编撰的《史记》中即提及轩辕黄帝时“艺五种”(黍稷菽麦稻),菽就是大豆。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五月烹葵及菽”等描述。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古代的大豆。1959年山西省侯马县发掘出多颗大豆粒,经14C测定,距今已有2300年,系战国时代的遗物。栽培大豆究竟起源于我国何地呢?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吕世霖(1963)指出,古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形成栽培大豆的关键,并提出栽培大豆起源于我国的几个地区。王金陵等(1973)也认为,大豆在我国的起源中心不止是一个,而是多源的。徐豹等(1986)比较研究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对昼夜变温和光周期的反应,证实35°N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的差别最小;品质化学分析结果也表明,我国N34°~35°地带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蛋白质磨烂含量最为接近;种子蛋白质的电泳分析又证明,胰蛋白酶抑瞎如漏制剂Tai等位基因的频率,栽培大豆为100%,而野生大豆中只有来源于N32°~37°者才是100%,与栽培大豆相同。基于以上三点,说明大豆应起源于黄河流域。
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乾隆二十八年增刻本)卷之三《食货•土产》:(谷类)黑豆、绿豆、黄豆、白豆、赤豆、黎豆、豌豆、杂豆、马鞍豆。
清同治五年《重修昌黎县志》卷之四《田赋志•物产》:(谷类)豆
民国二十二年《昌黎县志》卷四《物产志》:(谷类)豆,其种不一。大者有黄豆、黑豆、青皮豆、饭豆数种。小者有绿豆、赤小豆、白小豆数种。又有豌豆、蚕豆、黎豆、白扁豆、马鞍豆等。黄豆、青皮豆可作酱、作豆腐、豆芽等,为用甚广。黑豆多作酱油及肥料。饭豆供作饭及杂饼饵内用之。绿豆、小豆可作豆粉及糕饵等用。以上数种农家种植甚多。又有豌豆、豇豆、藊豆、刀豆、蚕豆等菜用者列蔬类。
(图一:马粪包裹着的大豆种子被随手洒落,斜斜的地平线上只有在行走着播种的男人的身影;图二:一片大豆田里,除了草帽就是一丝风也没有的绿草的海,一波一波起伏而去;图三:秋季,被收割的大豆,在驴马石磨的碾压下,已经离开了枝叶;图四:秋季收获后堆积如山的黄豆)
图1
图2
图3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