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物产志

标签:
昌黎物产志历史 |
分类: 昌黎文史 |
昌黎物产志
第三篇
张玉万
“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宋人韩琦在我国北方戍边时曾写下这样的丰收秋景,其中提到的黍稷正是老百姓熟知的糜子,也称黍子、大黄米。然而,学界对这一古老作物的“身世”却一直存在争论。黍稷起源于何处?(一)黍稷起源于中国。在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和黑龙江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有黍稷遗存物。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史家地层中发现的黍朽粉,距今已有5000~5500年。华北、西北广泛分布一种与栽培黍稷同种的野生糜,野生性状十分明显,与栽培种能杂交,有人认为可能是中国黍稷的祖先。Н•И•瓦维洛夫、Π•Μ。茹科夫斯基等都主张中国是黍稷的起源地。茹科夫斯基还认为中国是黍稷的古代初生基因中心,黍稷是从中国传到日本、欧洲的。(二)丹麦古植物学家Н•赫尔巴克认为黍稷起源于北非沿海,其野生祖先是P•callosum。(三)有人认为黍稷的起源尚不清楚。
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构建了首个黍稷高质量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图谱,首次从分子层面证明,黍稷单独起源于中国。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1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刁现民介绍,黍稷是我国最早驯化栽培的农作物之一,早在8000年前的河北磁山地区就有先民大量种植和储藏。如今,这一作物已广泛栽培于亚洲和欧洲的半干旱地区。对它的起源地,学界曾有多种说法,但从考古角度看,我国确是世界上黍稷考古发现最早、遗迹最为丰富的国家。
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乾隆二十八年增刻本)卷之三《食货•土产》:(谷类)稷、黍。
清同治五年《重修昌黎县志》卷之四《田赋志•物产》:(谷类)黍,《周礼·职方氏》:冀州其谷宜黍稷,脱壳北人则谓之黄米。稷,有黑、白二种。《图经》曰:稷米,即穄米也。《吕氏春秋》曰:饭之美者,有阳山之穄。高诱曰:关西谓之糜,冀州谓之黍,今昌黎亦谓之糜。
民国二十二年《昌黎县志》卷四《物产志》:(谷类)黍,有黑、黄、红三种。脱壳曰黄米,可作饭、酿酒作餻饵等用。稷,与黍相类,黏为黍,不黏为稷。色有赤、白、黄、黑四种,俗呼为糜子。可作饭。储之仓中数十年不坏,人每种,为备荒之粮。
(图一:黍稷1;图二:黍稷2)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