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逸闻

标签:
昌黎逸闻娱乐 |
分类: 生活感悟 |
昌黎逸闻
第三十五章
张玉万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地震,山坡上的岩石、土壤快速、瞬间滑落,树木发出声音。隆庆三年(1569年),海边渔人捕一巨鱼,十余斤,当地人把它叫做骨鳞鱼。当年,荒年不严重,有人说鱼身背鳞甲,是战争的征象,不常有的鲸被捕捞是不是因它停留休息呢?自此敌虏侵犯边境的状态延续十余年。隆庆五年夏,遭受水灾。冬,遭受饥荒。明时抚宁东官庄李氏女,夏月阴雨,为龙污产一龙时就母乳,母惊悸几死。家人患之,因怀利刃,伺其来斫之,误中尾,逃去。遂不复至人。因号秃尾老李,随其母姓也。后栖昌黎县北龙潭洞,洞在山腰,峭壁陡峻,旧凿石磴一百一级,攀援可升。隆庆间,有人携妓登山,龙恶之,毁其磴道。嗣后,龙移星星峪,村人年旱祈雨,多在龙潭,亦或往星星峪,颇见灵应。一说在卢龙大崖山东有水名龙潭。潭的东面约二百步,有龙兴寺是其遗迹。
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乾隆二十八年增刻本)、清同治五年《重修昌黎县志》、民国二十二年《昌黎县志》:明穆宗隆庆元年,地震,树鸣。隆庆三年,海渔人捕一巨鱼,约十余斤,曰此骨鳞鱼也。是时,无岁不有警,说者谓鱼负鳞甲,兵象也,不常有者而捕之,鲸鲵其顿息乎?自此虏不犯边者十余年。隆庆五年夏,水。冬,饥。明时抚宁东官庄李氏女,夏月阴雨,为龙污产一龙时就母乳,母惊悸几死。家人患之,因怀利刃,伺其来斫之,误中尾,逃去。遂不复至人。因号秃尾老李,随其母姓也。后栖昌黎县北龙潭洞,洞在山腰,峭壁陡峻,旧凿石磴一百一级,攀援可升。隆庆间,有人携妓登山,龙恶之,毁其磴道。嗣后,龙移星星峪,村人年旱祈雨,多在龙潭,亦或往星星峪,颇见灵应。(以上)《永平府志》。
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卷七十二《志余下》:“隆庆己巳,海渔人捕一巨鱼,约十余斤,曰骨鳞鱼也。是时,无岁不有警,说者谓鱼负鳞甲,兵象也,不常有者而捕之,鲸鲵其顿息乎?自此虏不犯边者十余年。”“明时抚宁东官庄李氏女,夏月阴雨,为龙污产一龙时就母乳,母惊悸几死。家人患之,因怀利刃,伺其来斫之,误中尾,逃去。遂不复至人。因号秃尾老李,随其母姓也。后栖昌黎县北龙潭洞,洞在山腰,峭壁陡峻,旧凿石磴一百一级,攀援可升。隆庆间,有人携妓登山,龙恶之,毁其磴道。嗣后,龙移星星峪,村人年旱祈雨,多在龙潭,亦或往星星峪,颇见灵应。”
光绪三年《抚宁县志·志余》:“县治西南三十里许有官庄,旧传有女产一蛇,如线,不忍弃,潜以水蓄之,渐有鳞甲,逢雷雨亡去。每阴雨之夜就乳,女即气绝,去后复苏,女母苦之。于就乳时潜击以刃,误中其尾,遂去不复来。女方惊疑,忽梦物告己曰:“吾已得所,在北峪龙潭中矣。” 即邑志所载龙潭灵雨处也。事近不经,而至今官庄每逢岁旱祈雨,裹粮赤足,不惮险阻。志云:土民在此潭祈雨者,水取雨随,然皆不若官庄之灵且应也。相传以为外家之见私云。”
民国二十年《卢龙县志》卷二十四《故事•轶闻》:“明时抚宁东官庄李氏女,夏月阴雨为龙污,产一龙。时就母乳,母惊悸几死。家人患之,因阴怀利刃,伺其来斫之,误中尾逃去,遂不复至,人因号秃尾老李,随其母姓也。后栖昌黎县北龙潭洞,洞在山腰,峭壁陡峻,旧凿石磴一百一级,攀援可升。隆庆间,有人携妓登山,龙恶之,毁其磴道。嗣后龙移星星峪,村人年旱祈雨,多在龙潭,亦或往星星峪,颇见灵应。”
(图:骨鳞鱼)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