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的贫困19:第二章第二节(二)

(2024-12-22 12:10:13)
标签:

工场手工业

分工

工厂机器分工

蒲鲁东

小资产者理想

哲学的贫困19:第二章第二节(二)
      本篇接续完上篇,谈后三个要点。马克思这样涉及工场手工业和分工。社会内部分工越不受权力的支配,作坊内部的分工就越发展,越会从属于一人的权力。因此,在分工方面,作坊里的权力和社会上的权力是成反比的。作业被截然划分,每个工人的劳动只是极其简单的操作,各种工作都由权力即资本来安排的工厂是一种什么东西。这种工厂是怎样产生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当考察一下,工场手工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这里所指的是尚未变成拥有机器的现代工业,但已不是中世纪的手工业或家庭工业的那种工业。形成工场手工业的最必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由于美洲的发现和美洲贵金属的输入而促成的资本积累。交换手段的扩大的结果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加。换言之,封建主和人民衰落,资产阶级则相应上升。绕道好望角到达东印度的航道开辟后流通中商品量的增加,殖民体系,以及海上贸易的发展等也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封建主遣散了无数的侍从,这些被遣散的下属在未进入作坊之前都变成了流浪汉。此外,作坊还找到了大量的农民。由于耕地变成牧场,农业进步,大批农民被赶出乡村流入城市。以上就是工场手工业形成的历史条件。这不是蒲鲁东说的平等者之间的友好协定。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之间到处都进行着残酷的斗争。
       马克思接着指出了工场手工业的特点。他说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积累积聚,发生在作坊内部分工发展以前。工场手工业的特点不是将劳动分解为各个部门并使有特殊技能的工人去从事很简单的操作,而是将许多劳动者和许多种手艺集合在一起,受一个资本的支配。手工作坊的益处并不在于真正的分工,而是在于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可以减少许多杂费开支等等。劳动者集合在一个作坊是分工发展的前提。这里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说他把事物颠倒过来看,在他看来,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在手工作坊之前,可是实际上这种作坊却是分工存在的条件。
       下面马克思谈到工厂机器的分工情况。他写道,真正的机器只是在十八世纪末才出现。蒲鲁东(笔者加)把机器看作分工的反题,看作使被分散了的劳动重归统一的合题,真是荒谬之极。马克思继续说,机器是劳动工具的结合,但决不是工人本身的各种操作的组合。简单的工具,工具的积累,复合的工具;由一个发动机即人手开动复合工具,由自然力开动这些工具;机器;有一个发动机的机器体系;有自动发动机的机器体系-这就是机器发展的进程。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是彼此不可分割的,正如政治领域内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私人利益的差别不能分离一样。马克思进而批判蒲鲁东的看法劳动工具的积累就是分工的否定。他说实际上工具积累发展了,分工也随着发展。因此,机械发明都加剧分工,而分工加剧也引起机械发明。
       马克思随后深刻指出,工厂一出现就表现出迥非慈善的行为。自1825年以来,一切新发明几乎都是工人同千方百计地力求贬低工人特长的企业主进行冲突的结果。在新罢工之后,总要出现一种新机器。而工人则很少看到他们权利的恢复。因此,在18世纪,工人曾经长期反抗正在确立的自动装置的统治。总之,机器的采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简化了作坊内部工人的职能,使人进一步被分割。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工厂中分工的特点是劳动在这里已完全丧失专业的性质。但是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工厂消除着专业和职业的痴呆。可是蒲鲁东对此一点也不懂。
       最后,马克思对蒲鲁东作了以下总结。他没有超出小资产者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除了让我们回到中世纪的帮工或者至多中世纪的手工业师傅的地位以外,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