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的贫困18:第二章第二节

(2024-12-19 12:16:47)
标签:

分工

工厂机器

工场手工业前

蒲鲁东观点

马克思批判

哲学的贫困18:第二章第二节(一)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第二节分工和机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正文第158-172页。分六个要点:分工、工厂机器、工场手工业以前、工场手工业与分工、工厂机器与分工、对蒲鲁东小结。
本篇先谈前三个要点。
       马克思首先叙述了蒲鲁东对分工的看法。他认为经济进化由分工揭开,分工好的方面是实现条件智能平等的方法。坏的方面是贫困的源泉,劳动按照其特有有效首要条件规律划分就会否定自己目的毁灭自己。应当解决的任务是找寻新的结合,消除分工有害方面,保存其有益作用。马克思对此批判道,在蒲鲁东看来,分工是一种永恒规律,是单纯而抽象的范畴。所以抽象观念文字就足以使他说明各个不同时代的分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历史的进程并不像蒲鲁东那里的范畴那样死板绝对。即使只拿分工的这一方面来说情况也各不相同。市场的大小和它的面貌所赋予各个不同时代的分工的面貌和性质,单从一个分字,从观念范畴中是很难推论出来的。
       下面马克思继续谈到蒲鲁东对工厂机器的看法。他认为机器是分工的逻辑反题,他从机器变成工厂开始。为了从分工中推论出贫困,他假设了现代工厂。接着他又假设由分工产生的贫困,以便得出工厂并且可以把工厂看作这种贫困的辩证的否定。蒲鲁东在精神上用屈辱身份的职能,在肉体上用工资微薄的办法惩罚了劳动者,使工人附属于工头,并把他的劳动降低到小工劳动的水平。随后蒲鲁东又把罪过推卸到工厂和机器头上,说它们通过使劳动者从属于他的主人的办法屈辱他的身份,而且为了彻底贬低劳动者,又使他从手艺人的地位下降到小工的地位。马克思接着说,蒲鲁东还需要分工的新的历史,为了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工厂,为此他必须忘记他刚才关于分工所讲的一切。对此马克思批判道,劳动的组成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手工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因此,(蒲鲁东-笔者加)先从一般分工开始,以便随后从分工得出一种特殊的生产工具-机器,这简直是对历史的侮辱。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工具-同上),并不是一个经济(生产关系-同前)范畴。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生产上的社会关系,才是经济范畴。
       马克思这里提醒蒲鲁东,把劳动分为不同部分,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从事他最合心意的专业,这种现象不是在世界初期就已开始,它仅仅是在竞争居于统治地位的现代工业中才存在。马克思随后谈到蒲鲁东对分工怎样产生工厂,工厂怎样产生雇佣劳动的看法。他假设一个人,这个人注意到把生产分为不同部分并让单个工人来从事其中的每一部分,这样就可以扩大生产力。这个人对自己说,只要把那些为了实现他给自己提出的特殊目的而选拔出来的劳动者组成一个经常性的集团,他就会得到比较持久的生产等等。这个人向别人提出建议,要求他们领会他的思想。在工业刚开始时,这个人和他后来的工人们是平等的。当然由于主人的有利地位和雇佣工人的从属性,这种原始的平等势必迅速消失。
       马克思随后用历史的经济的观点考察以下问题:权力原理由工厂和机器带入社会是否真是在分工以后。当工人还从属于他人权势之下时,他的权利是否已恢复。最后,机器是不是被分割的劳动的复合,是不是这种劳动的合题-它同劳动的分析相对立。马克思接着说,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和工厂的内部结构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社会也有它的分工。但是当现代工厂中的分工全由企业主的权力进行调度时,现代社会要进行劳动分配,除了自由竞争之外没有别的规则,别的权力可言。
      马克思先谈工场手工业以前的情况。他说在宗法制度、种姓制度、封建制度和行会制度下,整个社会的分工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这些规则不是由某个立法者确定的。它们最初来自物质生产条件,过了很久以后才上升为法律。分工的这些不同形式正是这样才成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基础。至于作坊内部的分工,它在上述一切社会形态中是很不发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