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年探哲路再回瞰28
此处再回顾第二篇文章发表的情况。尽管过去曾多有忆昔,但此篇对于我最重要,因此此处必须再有补充。
这篇文章写于1994年和1995年之交,写完后直接投稿当时刚刚复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杂志迅速给予反应,副主编张战生给我来信了解有关情况,我很快回复。1995年第3期杂志就及时发表了我的文章。文章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吗?-与高清海教授商榷》。这篇文章之所以后来引起大家和我自己的最大重视,很大原因在于文章商榷的对象高清海先生是当时我国哲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实践唯物主义大讨论中主张所谓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一派的首席代表人物。而我的文章的发表,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主编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靳辉明先生对大讨论所持倾向的一种间接表达,是以同为我国哲学界领军人物之一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黄楠森先生牵头的大讨论中主张辩证唯物主义一派观点的表现之一。
我在文章开头指出,商榷对象为高先生发表在《哲学动态》杂志1994年11期上的访谈录。高先生是我国当时为数不多的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是哲学界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的文章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高清海教授所言的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第二部分批评了高教授对以物为本的教科书哲学的批判。指出一切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行不通的。第三部分批评了高老师关于实践的观点,从实践中理解人的观点。指出无视自然、客体、客观,无视人及其实践肯定、顺应、依赖外部世界的重要性极不明智,高教授于是只能用全面看问题的说词来批判所谓教科书哲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形而上学见解。而毛主席是反对这种类似高教授观点的抽象的平衡轮或均衡论,主张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
第四部分批评高老师突出实践的错误观点,指出实践同物质相比,不可能不是一种局域性从属性范畴。第五部分批评了从实践到人的错误观点,指出理解实践,首先要理解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产物的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理解人本身也只能从理解其自然属性,以及他的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第六部分批评了高老师关于人的特性的错误观点,指出人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自己的实践活动面向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由它来规定自己的行动。第七部分谈到马克思谈到人时,总是把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看做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而生产则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即社会个人的生产。高教授说他立足于人,发挥实践观点,从虚幻抽象之人逐步走向现实具体之人。他把立足点搞错了。高教授不想用一种标准模式去束缚人们的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要求一定的体系和形式,离开了这特定的体系和形式,也就背离了马克思的哲学实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