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后代教育 |
他让“蠢”儿子考上清华
刘中洪是山东省巨野县矿务局的一名普通工人。1988年,儿子刘则华出生后,刘中洪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儿子身上,想让儿子来实现自己未圆的大学梦。
刘中洪买来一些识字课本,耐心地教儿子识字读诗。令刘中洪失望的是,一些简单的字词,往往教几天,儿子还是认不出来,更不用说背古诗了。
1994年,刘则华上小学了。刘中洪每晚陪孩子到11时,陪他做作业、复习、预习。然而,收效并不大。
有一天刘中洪看到一位教育学家在书里说: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在智力方面并没有大的区别,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效率。看到这里,刘中洪恍然大悟。从此,刘中洪不再要求儿子死读书,而是注重儿子的学习效率。他一改以前陪儿子学习到深夜的习惯,而是让他自己学,并且到晚上10点就提醒儿子上床休息。果然,成绩慢慢有了起色。2001年升初中时,刘则华还取得了全班第五名的成绩。
儿子上初中后,初中课程比小学的难了一大截,要想让儿子有好成绩,就更要在学习效率上下功夫。
在刘中洪的眼中,儿子有两个不好的习惯:一个是学习时喜欢嚼口香糖,另一个是坐的姿势歪歪斜斜。不久,他在一本书上看到,一边看书,一边嚼口香糖,能提高注意力。此后,他允许儿子边嚼口香糖边学习。
受口香糖事件的启发,他想,儿子喜欢歪歪斜斜坐着学习,是否效率也要高一些呢?于是,他问儿子是不是这么回事。果然,儿子说歪歪斜斜坐着舒服一些,这样学习比端端正正坐着效率要高一些。从此,在一些学习的细节上他“放任自流”。刘则华因此能按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模式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刘则华有严重的偏科现象:数理化成绩很好,历史、地理成绩一般。刘中洪发现儿子对死记硬背的知识根本提不起兴趣,但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于是,每到儿子学习的间隙时间,他就假装前去问一些问题。他把自己能想到的问题问完以后,又表现出对历史地理知识很感兴趣的样子,一有时间就要儿子讲些历史故事或介绍名山大川给自己听。平时不喜欢文科的刘则华见父亲要听故事,马上来了兴趣,翻书的次数也就多了,书中的内容自然也就记住了。一个学期下来,这两门功课的成绩从60多分提高到90多分。
上高中后,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刘则华排在班上20多名,比入学时下降了10多名。刘中洪发现孩子学习更刻苦,可成绩不升反降,这肯定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这时,刘中洪对儿子又有了新的要求:学习时要学会放弃,学会偷懒。一门功课顶多学习1小时,就要放下去学另一门功课。
在刘中洪的督促下,刘则华一次的学习时间限制在45分钟之内,然后休息一会儿,再投到另一门功课中去,让大脑均衡地运动。父子俩发现,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因学习方法对路,今年高考,刘则华考出了683分的好成绩,高出一本分数线110分,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据 10月23日《现代家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