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遥 远 的 迈 阿 密

(2007-02-16 16:20:57)
分类: 我的文章

 

遥 远 的 迈 阿 密

 

                                                                                                               章红艳

    我第一次和美国指挥家托马斯·斯利普(Thomas  Sleeper)合作演出是在1993

 

年。那次,他指挥当时的中央乐团为我协奏《霸王卸甲》。北京演出后,我们又赴上

 

海,我记得那是中央乐团创立37年里首次在沪公演。托马斯很喜欢琵琶,很喜欢这部由

 

作曲家周龙改编的琵琶协奏曲。之后,他一直希望我能把这部作品带到迈阿密去,那是

 

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学院和他指挥的乐团。我虽几次出访美国,但遗憾的

 

是,在10年中他的两次邀请,却都没有成行。

03年2月,这位执着的指挥家再次向我发出邀请,他希望我于10月间能够前往参加第20届迈阿密国际音乐节庆典,并且做两次演出,除在闭幕式上演奏《霸王卸甲》外,还希望我能为那里的听众举行一场琵琶独奏音乐会。

 

在我的印象里,恐怕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比美国的移民当局更“事儿妈”。之前两次应邀赴美没有成行,就是为此。这次如果不是在最后的几天里我终于知道了美国人所说的“O1”签证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不是因为美国驻华大使馆的通融,使我在登机前4个小时拿到签证,我的迈阿密之行又将搁浅。而损失惨重的将是迈阿密大学,因为演出广告早已登出,票也已经销售了。

人坐在飞机上,唯一能做的只有两件事:看书、想事儿。我想到,迈阿密之行,应当算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对外交流”。因为它的对象不是华人社区,而是美国社会。

已经有许多年了,我一直希望自己能用外国听众听得懂的语言表达自己。音乐虽然被称为“世界语言”,被称为是“无需翻译的艺术”,但是音乐交流却离不开语言。为此,我下了一个不小的决心,决定将迈阿密之行作为一个“开头”,尝试用英文去介绍中国音乐、介绍琵琶,以致介绍每一首乐曲。

迈阿密为我提供了一次机遇,让我可以直接主持自己的专场音乐会!

 

迈阿密是美国南方的名城。据说,这里是美洲大陆第一个被发现的地方,美国公路的“ONE WAY”就在这里。迈阿密大学是这个城市的一个“区”,同时也是这个城市的骄傲。而邀请我访问的就是这所大学的音乐学院。听院长说,他们的国际音乐节已经有20年历史,每年都邀请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来这里演出,目的当然是音乐的融合与交流。据我所知,有20年历史的学院音乐节,在美国并不算什么。底特律附近有一个小镇叫英特拉根,那里的一个音乐学校的夏令营国际音乐节,居然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这让我很有感触,不知为什么,被人说成是没有什么文化的美国的一个音乐学院所能做到的事,在中国这样很有文化的国家里,甚至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也还没有做到,更不用说什么大学、什么学院了!

学校把我安排在位于Coral Gables 的 David Williams 酒店。在我每天往返于酒店和音乐厅的路上,随处可以看到一处又一处美丽的老房子以及与那些老房子一样美丽的一株又一株百年老树。

 

琵琶是件好乐器。

尤其是每次出访,每次带着这件乐器走到陌生的地方,为陌生的人群演奏,都让我为它感到骄傲。无论是乐器还是音乐,好东西就是好东西,走到哪里都是好东西!

迈阿密和洛杉矶、旧金山不同;这里很少华人,甚至很少亚洲人。

我意识到,对于音乐会现场的绝大多数听众而言,也许我的音乐会是他们与琵琶的第一次接触。我感到自己担负着一种极其重要的使命,我生怕因为我的半点闪失而损伤了他们对中国音乐的第一印象。

我希望自己完成一次简明而完整的演绎,所以在曲目的安排上选择了从古至今,包括不同风格的作品;既有传统乐曲《普庵咒》、《夕阳箫鼓》、《霸王卸甲》,也有民间乐曲《大起板》、《龙船》;既有当代名曲《诉》、《彝族舞曲》,也包括具有现代风格的《点》。

我很兴奋,因为我从他们的热情中感觉到一种沟通,一种理解。

 

闭幕式上的演出是和迈阿密大学的学生乐团合作,他们在排练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作为一个乐队队员的基本素质。例如他们对乐谱的表情记号,既敏感又准确;排练时指挥所要求的强弱、快慢一经确定下来,在之后的演奏中就不再发生错误。说起来这只是一个基本技术问题,但它却体现了学院教育的良好规范和一个乐队队员应有的意识与素质。我想我们在这一点上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时隔10年之后,再次和托马斯合作《霸王卸甲》,而且是在美国,在迈阿密,这让我们都感到非常愉快。在那里,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使我感受到亲近和自然,他们对中国、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家的美好感情让我至今难忘。他们希望我再来。是的,我会再来。我想到,琵琶虽然已经走过了将近2000年的漫长历程,但它像现在这样,拥有快捷的、自由的、平和的、友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面向世界,也只是近20多年的事情!所谓走向世界,还只是一个开端。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由此我又想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一代人既是后来者,也是先行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