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溪文化”这一班人的的肇始之举
(2022-12-01 11:07:59)
标签:
好溪文化期刊论坛考古 |
分类: 散文 |
“好溪文化”这一班人的的肇始之举
朱文风
题中指的“好溪文化”,是指“缙云县好溪文化研究中心”这个民间文学团体。她从出土时的稚嫩萌芽,到长成现在蔚然成荫的大树,时间只有五年,但其经历的风雨沧桑却不是一言能尽的。下面单就她的出生前后的情况与她的“肇始之举”,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与阐述。
记得好像是缙云县作家协会成立那年,会议结束后,有人提议:我们东乡的会员留一下,开个小会。东乡的会员留下了,我记得男男女女有二十来人。提议人讲明目的:想成立一个壶镇东乡的文学小团体。小会上,大家都签了名,也留了各自的电话,大家也议论了一下。可能是因缘未到,后来就再也没有结果。这是“好溪文化”的滥觞。在我的记忆中,也是一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2017年秋末冬初的一天。好像是新民村的赵葛龙首先向我提议,我们壶镇爱好文学的人,是不是成立一个什么团体。我说行呀,有了组织,大家可以坐到一起,互相学习、探讨、议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当时新民村的赵氏宗祠已改为文化礼堂,地点宽敞明亮。于是我们几个人先议论人选对象。壶镇是个千年古镇,人文荟萃,人才济济。我们一下子摸出十多个人:其中的有阅历丰富的跑锯条先行者、已写了一百多万字文稿的“草根作家”(“缙云报”有专访登载),有已经编辑了民间故事集的作者,有数位正在编纂宗族谱牒的网络好手,有已经编辑、出版了几本书的退休教师、作协会员,还有在摄影上不时获奖的“草根摄影家” (“缙云报”有专访登载),更有悉心研究“红楼梦”数年如一日、并出了研究专著的乡镇干部,以及会说能唱的李有财板话式的人物。大家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一邀请,一个电话,大家很快就来了。这些人,年纪有一把,岁数偏大,但个个都谙熟本乡本里人文典故。座谈会在赵氏宗祠的门厅悄悄进行着。
大家正议论着组织的名称、分工。忽然大门外来了两位行色匆匆的不速之客:原来是团结村与田畈村的老年会长。他俩是听说我们一班文化人正在赵氏宗祠开会,就急忙赶来。他们说:“我们是求援来了!”我们正在开会的人,听了一头雾水。忙问是什么事?于是他们向我们述说了在壶镇附近的陇东村某处,发现了不少古代打磨石器。他们已经跑了许多地方,也向有关方面反映了情况,但一直没得到上级的重视与回应。他们想通过我们的组织,向社会及上级呼吁、发声。
两人坐下来细述:原来他们发现有古代打磨石器的地方,是一个重大建筑项目的工地。建筑项目正在挖墙脚清基。一些古玩爱好者,早已足迹遍踩,搜罗了许多东西,悄无声息地走了。他们的发现已是“捏尾巴”了,但还是寻到了不少东西……叙述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一个重大的埋藏有古化文物的现场,正在受到不知者毁坏的危险。我们知道,既定的工程都有预定的完成时间,基建挖掘的工人只管早日完成任务,至于挖出了什么,与他们无关。在他们眼目中,挖出的都是泥土杂物。所有发现石器古物者,也都是在挖掘机劳作之时,冒着被机械碾压的危险,抢捡一些残存的零星物品。
情况的详细述说,震撼了一班文化人的心。于是议题转向了如何保护出土文物的内容。时间接近中午,我们立即结束了会议,决定下午就出发去陇东,先搞个实地调查。因为早两天下了大雨,还嘱咐大家都穿上高筒雨靴。
中饭后,出发奔向陇东的人更多了。除了上午参加会议的,还请了县里有关知名人士,如研究黃帝文化的专家王达钦先生等。因为天下过大雨,工地没有机器劳作,工地也没有封闭。大家在泥泞中转了一圈,收获是有,但是不大。因为这古代的打磨石器,不是一般人的眼光就能发现的。人们只好带着遗憾回来。
好溪文化的“肇始之举”,虽然没取得效果,但在大家的心灵中,却种下了陇东有“好东西”的概念。就在当天,好溪文化就有人写了简报。发贴到有关考古的网络上。而这简报,也立即引起了有关文物考古部门的重视。我们好溪文化终于为陇东发出了呼吁的“第一声”。
“肇始之举”当然不只就此而止。接下来,好溪文化一班人又迈出了重要的两步:一是拟定组织名称,向上级有关部门报批。二是着手筹办一份民间期刊。
组织名称原定为“缙云县好溪历史文化研究会”,还是原县文联主席夏伟格帮助出主意:“名称改用‘好溪文化研究中心’好!”经几趟奔波,组织终于在2018年3月15日批下来了,定为“缙云县好溪文化研究中心”。
《好溪文汇》期刊的批复得报到丽水市里。全靠丽水学院老院长朱土兴的鼎力支持,几经周折。我们也终于获得了批号。在报批组织与期刊的同时,我们锣紧鼓密地为创刋号编撰各类文稿。我们当然不会忘记,继续为刚发现的陇东古代石器组稿“发声”。当时主编朱文风亲自写的报告文学:“小小石箭簇述说壶镇史前文明”,就是代表作。自然,我们也不忘初心,找人向县人大递交文物保护提案,并附上那篇“小小石箭簇述说壶镇史前文明”的文稿。期望有一天,那提案能在县人大会议上讨论、通过。
如今,这“肇始之举”早已成了往事。省考古队早已来陇东作了考古。陇东的“小小石箭簇”,已引证了缙云九千年的古文明。从2017年冬到2022年冬,我们好溪文化这一班人,仅仅化了头尾五年时间,“好溪文化”这朵艳丽之花,已经开遍好溪两岸。《好溪文汇》第八期的推出,“2022好溪文化论坛”在丽水应星楼的成功举办,使好溪文化在好溪两岸广袤的土地上,赢得了她应有的声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