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解读“谱牒文化”

(2022-12-23 19:56:21)
标签:

谱牒

文化

家谱

宗谱

历史

分类: 散文
                                          如何解读“谱牒文化”
                                                 朱文风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许多人还来不及思考:“我究竟从哪里来?最后,我又究竟到哪里去?”就像昙花一现,匆匆“走”了。要解决上边的问题其实也不难。你只要查阅一下你的“家谱”,你就明白了。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谱录等,统称谱牒。谱牒之学,发端于商周,极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寻常百姓之家已开始编纂宗谱,到明清,修谱追缅先祖,几乎成了全民性的文化活动。
    历史是全息的。它的每一个鳞片往往可以反映整体的信息。家谱即是这样,它的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替、土地沿革、人物事迹、家法族规、风土人情等等。中国人一向认为家国一体,国是家的扩大,对家的“细胞分析”,可以弥补官修正史和方志的许多缺憾。
    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有三大史料宝库:有正史、地方史、家谱。家谱占着三足鼎立中一足的地位。谱牒专家王鹤鸣先生说,现在的历史学研究,已从宏观转向微观,专门史研究,经济史研究将是热点,“家谱在这些方面史料价值也许优于正史和方志。家谱史料,是描绘中国古人生活图卷所必不可少的。”可是,上世纪50年代,土改革地,打破旧的宗法关系,成了时代主旋律。代表“族权”的家谱,自然被视为“封建糟粕”,付诸一炬。笔者是过来人,这“付诸一炬”的蠢事,也曾在寒颤颤的心情中,被迫亲自干过。那是老祖宗亲自编辑的心血之作啊,到如今我仍痛心疾首,懊悔不已!不过,时代总是在前进,历史的册页正在一面面翻过。如今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面临着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新形势。编修宗谱已成了常事。但是,编修了的宗谱,该如何充分利用呢?这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解读家谱文化?
    有些人,不明白家谱的重要性,吝惜几个钱,没登记购买家谱,坐失良机,是可惜。但果仅仅来买了,却束之高阁,也是一个损失。家谱要常翻,家谱中的“家训”、“族规”、“家法”,对家人有教化作用。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其中敬老、尊师、尚俭、戒奢、禁赌等伦理规范,对我们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激励作用。我碰到过一小山村的母子俩,老母双目失明,儿子患青光眼。作为特困户,国家为之专门建了房子。但据说,这儿子从来没叫过一声“娘!”是缺乏文化呢,还是从少缺失教导,可能两者皆有。家谱还有一个作用不可忽视,就是“寻根问同”促进祖国统一。我们现在收藏的家谱,有很大一部分在国外都有后人。
    机会,只预留给有眼光的人。有眼光的人,将在谱牒文化的学习中,明白人生中许多做人的道理,获得丰富的学识。  (2022年12月2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