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22-11-26 20:56:43)
标签:

老人

写书

著书

力作

千里马

分类: 散文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痴迷写书的九旬老人王桂良

朱文风

 

王桂良是一位离休老革命,缙云县苍岭脚村人,九十四岁的高龄了,一点也不显老。每到壶镇,总是驾着一辆自行车。一路落坡,风驰电掣。每当看到他那一头翘起的灰白头发,我就想起三国时曹操击节歌咏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桂良也是一匹“老骥”(千里马),离休后,一直痴迷于革命回忆录的写作。如今已出了四本书。第一本是《风展红旗如画》——缙云现代革命史实寻访。第二本是《抗倭沧桑》——缙云十四年抗日战争见闻录。第三本是《战地黃花分外香》——丽水碧湖区革命综述。第四本是《缙云东乡风光》。讲述缙云东乡壶镇从古到今的风光旅游亮点。

 

    我们不妨遵循着他写书先后的足迹,看看他是怎么一本又一本地捧出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

    王桂良写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量查阅有关资料。他跑党史办,跑档案馆。细细查阅有关档案。他细看了《九个省委书记》、《戎马仙 霞》等革命回忆录,翻阅了《缙云古今》等书。因为知悉了革命斗争的来龙去脉,他写作时心中就有了底。第二个特点是,亲自到当年事情发生现场,实地考察,并探访当事老人。《风展红旗如画》一书,近二百面的内容,写了五个方面的史实:一是红十三军三团在壶镇斗争史实,二是挺进师在缙云的游击活动。三是括苍武工队的一系列斗争。四是壶镇和平解放。五是胜利平叛。

    王桂良为了真实反映历史原貌,每写一个内容前,总自到那个地方进行详细调查。比如为了写红军挺进师在玉环岭的战斗,他就亲自翻越了高峻的玉环岭。连在玉环岭头附近胡庄烧饭,给在岭头的挺进师送饭而牺牲的三位红军,埋葬的地点都查得一清二楚。

    七月十三红十三军三团攻打壶镇,冒着滂沱大雨。好溪洪水暴涨,壶镇有一人跳入洪水,潜到南顿村边上岸,奔赴永康,通来了永康保安团。敌方又怎么悄悄潜近壶镇,袭击了正在血战红军的后方,以致红军攻打壶镇战争失利。这位潜水过溪的人是谁呢?王桂良不仅查清,连他最的下场(被红军游击队追杀),也写得一清二楚。几十年前的事,没有认真的追查,能写得如此透彻吗?

 

为了写挺进师的战斗史实,王桂良从2005年开始了社会调查。,王桂良几次 到黄弄坑、姓叶、宝坑、冷水、黄泥岭等村,寻找、访问知情人,又到天台、仙居交界处查看纪念廊坊。在编写括苍武工队活动时,王桂良与当时尚在 的九位老人反复交谈,记录下最真实的历史材料。在采写壶镇第一次解放后,再一次胜利平叛的内容时,王桂良拜访了苍岭脚两 位当年参加支援队的老同志,听他们讲当年的历史斗争情况。王桂良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他说,人们说的“壶镇第二次解放”的讲法,不准确。因为壶镇和平解放后,已成立了区政府。后一次打退土匪的胜利,应该改称为“壶镇平叛”。

前后三年时间里,王桂良跑过的地方,东起缙云仙居交界的东俞,西至岩后,南到洪坑桥等,在这样一个不平衡四边形里,每边长超百里,计对六十一个村 进行了调查。走村串户,寻找与当年红色历史相联系的当事人或者亲人,用笔在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采访 的人物、地点、事件等。

 

第二本《抗倭沧桑》,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见闻。史书上写的抗战时间是“八年抗战”。但中国人民的抗战,实际上是从日本发动1931年的“9.18”事变开始,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1945年,整整十四年的时间。《抗倭沧桑》一书,内容丰富,亮点无数。同样是关于红军攻打壶镇,在“七月十三腥风血雨”这一节中,就有更准确详细的数据:“七月十三”系阴历,如用阳历计算,就是“1930年9月5日”,浙南红军第十三军三团,有1200多人参加战斗。失败后怎么呢?“43位红军被俘押到大桥西边恳儿殿前溪滩上砍头。头被悬挂在各街路口示众。”还有当时观看到的群众反映:“惊吓之余,无不觉得自卫队太狠。”

《抗倭沧桑》一书“乱世奇观”内容中,有一节“区长不如鸡”,是写抗战期间,一位正直的壶镇区区长为严禁赌博,受到赌徒追杀的惨事。“挂花会”,也有的称“押花会”,是解放前一种借迷信行赌博的活动。少时,我也曾多次听到关于花会的种种神秘传说,总是又惊又怕。想了解也没地方询问。在王桂良的书里,我第一次看到有关“挂花会”的详细叙述。抗战时,壶镇一直没有日本人来过。所以壶镇是抗战烽火中的“桃花源”,各地难民如潮水般涌入。许多省内的著名学校,也纷纷搬迁到壶镇及四周各村。可以说,当时的壶镇,是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那么日本人真没有来过吗?兵没到过,但日军的飞机就曾在壶镇上空轰鸣过,还投下了两颗手榴弹,炸坏了几口粪缸。日本人的飞机来的目的是什么呢?王桂良老人到底经历多,他在“西乡百姓遭受摧残”一文中,就详细记叙了敌人飞机在壶镇如何盘亘后遛走的原因:敌机是来侦察,此地有没有守军?当时如果有守军,或者发现有人抵抗,日本人根本不可能不进入壶镇。总之,作为一本地方史料性著作,王桂良给人们提供的内容,是一般人 所不能写的。

王桂良为了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撰写了他第四本介绍东乡旅游景点的小书《缙云东乡》。比如介绍“苍岭古道”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史料最全的是王桂良的书。因为苍岭古道的路线在历史上是几经变迁的。有宋朝以前的古道,有明朝古道。苍岭古道原来是官道,设有驿站,如冷水铺。后来改为盐道。王桂良还粗略地画了苍岭古道的地图,让人们细览。建苍岭古道的好事者,不同时期不同的当事人,如壶溪吕珠球妻、宫前李阮铨、上王王作卢,都写得一清二楚。上王人王作卢为什么会在苍岭的仙居方向段修路呢?因为他做贩盐生意,在仙居横溪三枣园租了屋。贩到壶镇这边的盐,都是从这里起脚。他靠做盐生意,赚了钱,典了妻,生了儿子,人丁两旺了,就学李阮铨做好事,连接二里半路基做到仙居坎下村,全长十五里,到1920年胜利完工。这穿连台、婺、处数州的总长40里的苍岭,成为括苍山脉第一岭。

苍岭高处风门上的龟山顶,明朝时建有“点将台”。王桂良对点将台种种史料作了探索。他认为,现在县志地图上,称“将台”的地方,开始建筑时的名称,原叫“祀神台”。是明军出师前祀求十一位神灵的地方,为了保佑明军追歼盘踞仙居县城倭寇一战胜利。将台也是攻打倭寇胜利后建的。2007年,我协助南田村民重建将台,正式动工时,以掘土机深挖,曾挖到过明朝时的古台基。当时的将台,规模比较小,而且已经倒塌得差不多。重建时,我们将台基四周向外扩了一米。

我通览了王桂良写的四本书,我觉得第四本《缙云东乡风光》中的“马鞍山中山大王”一节,写得颇精彩。这“马鞍山中的山大王”是指明朝时的义盗陈鉴湖。王桂良不是讲述这义盗如何如何劫富济贫的故事,而是查证了陈鉴湖被官府杀害的实况。是谁告说呢?是姓汪村的“汪百万”。王桂良还亲自到姓汪村借来了“汪氏宗谱”,发现谱里还真有“汪百万”其人,因协助官府拘捕陈鉴湖发迹的记载。传说中的“汪百万”,是指田畈百万秧田。田多得从村北至羊坎头,溪西方面从雅湖到北山。这些田是怎么获得呢?据说是官府同意他让牛来耕田,凡犁头触到处即是。姓汪谱里所以如此记载,是因为当时认为这是皇上所赐,是无上荣耀的事。我以前写过一个关于汪百万致富的民间故事:叫“一犁富”。当时是根据道听途说的材料,看来还真没写偏了。

 

王桂良从2005年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书。至2022年的今天,整整十七年,已经写了四本书。现在,他正在作第五本书稿的写作准备。目前他思路清晰,说话声音朗朗,还能在苍岭脚与壶镇之间,驾着自行车驰骋。我相信,这匹千里马,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捧出他的第五本力作!

                                                           (2022年11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