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百岁坊”的故事
(2022-11-20 13:59:48)
标签:
金竹琴溪朱氏人瑞朱标 |
分类: 散文 |
金竹“百岁坊”的故事
朱文风
在金竹村朱大宗祠东的琴溪边,历史上曾经耸立过一座百岁坊。百岁坊上边的桥头,有一幢曾作为金竹村敬老院用过的祠堂,那是廉十一公祠。牌坊也好,祠堂也好,它们的主人公却是同一个,那就是金竹朱氏第十九世的百岁翁朱标。
朱标(1460—1556),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同名同姓,字尚德,生于明朝天顺四年,卒于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实际终年九十七岁。缙云旧俗,有 天加一岁,地加一岁,人加一岁的传统说法,只要有九十七岁了 ,都可以作为百岁庆贺。
在《义阳朱氏家谱》里,有一篇缙云白竹暘村人、南京刑部尚书卢勋为他撰写的传略《明百岁公传》,说朱标“躯干甚伟,丰神潇洒,明恕兼济,言动有常。”这形象,应是朱标中老年时的写照。晚年,他仰慕竹之“外直中虚,凌霜雪而不变”,自号为“友竹”。他年轻时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根据《义阳朱氏家谱》记载,朱标少年时家境很穷,缺少田地,兄弟三四个,每年总是缺吃少穿。还好他身子壮实,人高马大的。在父兄的带领下,在金竹村一个叫庙上的半山上种山。种山种什么?那时无非是种粟(小米)、种玉米、种山菜之类。因为长年在山上劳累,喝山水,睡草棚,加上半饥不饱的,朱标竟得了一种黄肿病。脸色发黄,肚皮胀起,渐渐的连抡山锄也感到吃力。当时,朱标年纪已三十六,别说讨老婆,连日子都很难挨下去。咋办?只能求医。他听说永康清远街有人会医,一天,他带了几个玉米饼动身了。经过朱大宗祠,他走进祠堂拜了拜太公婆,对太公婆诉说:“我朱标一个生世没作恶,不知怎么,会得此恶病。也许是我前世不修行,会遭此恶报。”临行,他向太公婆许愿:“从今以后,我会好好修行,但愿太公婆保佑我能将病治!”
朱标从朱大宗祠出来后,就往雁门山方向走。经过好溪的洋澌滩时,见溪水不深,正想涉水过去,一个人在对岸大叫,似乎想过溪。朱标一看,见是位老太婆,就慌忙涉水过去,问她:“你刚才大叫,是想过水?”老太婆回答:“是啊,我想过溪,小后生,你能背我过溪吗?”朱标仔细一看,见这老太婆又丑又脏,心想不背。但一想到刚才自己在祖宗面前许的心愿,要好好修行,背人过溪一;不正是修行吗?于是就蹲下身子,叫老太婆俯到他背上,一脚一脚将她背过溪。当朱标再过水准备上路时,已过溪的老太婆在对岸又叫了:“小后生,我还有一只鞋掉在对岸。你给寻寻,再帮我送过来!”朱标找了找,在一处树丛下,终于找到一只绣花鞋。于是又涉过溪,把这只鞋送过去。朱标再过了洋澌滩,穿上鞋没走几步。那老太婆又在身后高叫了:“喂!喂!小后生啊,你等等!唉,我老昏筋,人过来了,竟将带的一只小箬笼(古时用来放行李杂物的篾丝内夹了箬叶的圆锥形篓子)放着忘记了!朱标转身四处一看,根本没小箬笼,就说:“我寻遍了,没有小箬笼呀!”那老太婆说:“有,在那边!”她用手一指,果然,在另一处树丛下,真的放着一只小箬笼。于是,朱标上去提了那只小箬笼,又帮她送过去。就这样,在流水潺潺的洋澌潍上,朱标一趟来,一趟去,整整花了大半天时间。他告别了这麻烦的老太婆,脱了双鞋再过洋澌滩。刚走了一半,这老太婆在又背后叫了:“哎呀,日头都快竖到顶了,肚子好饿呀!那过水的小后生,我看你身上背着重重的干粮,能不能分给我一点充充饥?”朱标一听,不禁顿时又驻了足。他想:我这干粮是准备吃好几天的,若分给她,日后够吃吗?他犹豫了一下 ,但身后那老太婆又叫了:“小后生,你能不能行行好,分我一点点?”听着她可怜的声音,朱标只得再转过身来。因为他早上对祖宗许的愿没忘。他想:自己少吃一点,分给老太婆一个饼,也是修行呀!于是,朱标又再次回到对岸,从身上解下背包,拿了两个饼递到老太婆手里。还说:“老婆婆,你慢慢吃吧,别噎着!”朱标看看日头早已当顶,心想:我今天反正去不了,明天去吧!于是就回转来,往金竹方向走。老太婆听他说要外出,就问他要到哪里去。朱标说:“你别看我年轻,我可是一身病!我想到永康县去求医。”老太婆仔细看了朱标一眼,见他脸孔发黄,肚皮胀起,就对他说:“你就别去了!你这病,我能医!”朱标感到奇怪了,他说:“你真能医?”老太婆点了点头,笑着说:“你这病,是肚里有虫!”朱标帮老太婆拿着箬笼,边走边问:“那我这病,该怎么治呢?”老太婆说:“有虫治虫,你只要用一斤川椒,用酒煮了一起喝下。把肚里的虫子泻了,就能好!不过,肚泻前,须在远处先开一个穴,将虫泻在穴内,把它埋了,你的病自然就好了。”
两人走着走着不觉日头倒西。朱标还要回到玉环岭半山脚的庙下,见老太婆还跟着,就说:“你歇金竹村里吧,村里有宿店。我还要回到庙下。”老太婆一听,就说:“我也跟你到庙下歇吧!”朱标说:“到庙下,还要走好多山路。”老太婆说:“我足虽小,还不怕走山路!”朱标想了想,又说:“我家住的是茅草铺,没房间。”那老太婆却说:“没房间不要紧,我只要给个角落蹲一夜即行!”朱标想,她既然不怕简陋,住就住吧!
当夜,这老太婆果真就住在朱标庙下茅草铺内的一个楼上角。第二天一早,老太婆吃了玉米糊后要上路了,朱标一直送她出百步外。正想回来,朱标突然想起老太婆还有一只小箬笼没拿去,就说“我回去给你拿来!”不料老太婆却说:“你别回去拿了,先寄存在你家楼上角吧!如果三年后我不回来拿,笼里的东西就归你用吧。”朱标说:“也好,三年后你再来,我若将毛病治好了,还要当面感谢你呢!”
再说朱标,按照老太婆说的药方,只喝了一服,就泻了一肚子虫。那病自然也好了。从此,朱标脸色红润起来,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强壮。当然,他还是在庙下一带种山,因生活渐渐好起来,次年就娶上媳妇。日子一天天过去,朱标因渐渐有了余银,只要有空闲,也常到金竹村里转转。他媳妇见他每次去金竹村里,空手去空手回,就对他说:“我们总不能一辈子在这里种山。你既然到金竹村里转悠,不妨也看看垟畈上的田片,询问一下价格,能不能也买几丘田来!”朱标一听也说:“我何尝不想呢,只是手头没几铜钱银,我只能肚里想想,怎敢开口!”他媳妇一听,就张他胆说:“你只要去访好田片,铜钱银我自有办法!”朱标一听,心中高兴。他想:“到底是有女人好,就是能做家!我如果真的寻到有人肯卖的好田,不知她会怎么去筹措银子呢?”
一天,朱标又在金竹村边溜达。见一丘田土肥得流油,就在那田边转来转去,舍不得离去。那田的主人家本是大财主,可能是手气不好,近日输了不少钱。见朱标在他田边转悠,就问他:“尚德,你想买田?”朱标只好笑笑说:“人若有钱,谁不想买田?”那田主也知道朱标常年在庙下种山,想买田却没钱。就说了一句狠话:“尚德,我这田是想卖。卖给别人,百两银子少不了,如你尚德要,我不要百两,五十就卖给你!”朱标说:“你是知道我穷,还是说我买不起?”那人哈哈一笑,说:“你朱标穷不穷我不知道,就凭你朱标做人硬直,心地好,这田,只要你想买,我就是赔本也卖给你!”
朱标掂掂自己衣袋里的几个铜钱,想想对方刚才的话语,心存感激却仍不免叹气。因为想买田,这几个铜钱自然不够。回到家里,他对媳妇述说了在金竹碰到的事。媳妇一听,问他可是当真。朱标说:“哪会有假话!”他媳妇一听,回身从茅草铺的一角,拿出了一堆银子。朱标一见白花花的一堆银子,不觉大吃一惊。忙问媳妇:“这,这银子从什么地方来?”媳妇说:“你还问我,不是你瞒着我,偷偷存放的吗?”朱标顿了一下足,说道:“哪有这事?我是这样的人吗?”
两人一议论,才弄明白这事。原来朱标的媳妇过门来后,她在家中翻东西,想寻几个盛东西的竹篓,晒几箩蕃薯丝。没想到一寻两寻,竟在茅草铺的一个角落发现一只小箬笼。她见这小箬笼虽然蒙了厚厚一层灰尘,却做得十分精巧。于是就揭开箬笼盖看。哈呀,这一看可把她吓了一跳。因为里边竟全是光闪闪的银锭子。她心中喜滋滋的,心想自己男人看去老实,竟是真桐油不浪(乱荡)啊,竟存了如此一箬笼银子。不过,她是位有心计的人,男人没告诉她,她也不好说破。今见男人说果真访好了一丘田,就将这事抖了出来。没想到朱标他真的不知道。她说:“这银子你不知道,那这小箬笼又是怎么来呢?”媳妇这一问,朱标顿时想起几年前背老太婆过洋澌滩的事。还对妻子说,我以前的病,也是她给我治好的。这小箬笼,是当时她宿在草铺里时留下的。还说如果过了三年仍不来拿,就给我了。媳妇一听,高兴得双手一拍说:“哈哈,我们家可遇到神仙了!她为你治好毛病,还留给你金银。一定是你心好!”朱标看着眼前这光灿灿的一堆,心头自然也喜滋滋的,但他说:“这是别人的钱财,岂能乱用?她如回来拿呢?”
夫妇两人商量了一阵,最后决定先将银子拿几锭出来,买了田再说。因为朱标为人耿直,待人宽和,原先断(指口头约定)过五十两银子卖的那丘田,真让他买成功了。后来,朱标就以这些银子生息或买田。他总想这老太婆来取,但老太婆再也没出现。
从此,朱标一家日日富足起来,竟成了全县最富足家庭之一。田地多到四十多顷,并买了五百多把(当时计算田亩,以种田时的秧把子作数。约合现在“四亩”)宅基田,三个儿子,一子一房,三子生了十一个儿孙,进入太学的有七人。曾孙六十七人,玄孙百二十人。后来成为诸生员的有七十人,食禄的有五六人。现今金竹的人口中,百岁公朱标的后代“百岁派”,几乎占了总人口的一半。
明朝刑部尚书卢勋在他为朱标写的“明百岁公传”中,记载了他晚年的生活。卢勋说:他特别欣赏朱标的为人。说他“明恕兼济,言动有常”。朱标晚年自号友竹,就是因为竹子“外直中虚,凌霜雪不变”。说他愈到晚年,愈是惜苦怜贫。每遇荒年,必搭灶施粥赈济饥民。当地官府,也因他德高望重,每次举办“乡饮”,都派“有司”前去请他。而这百岁老翁,却每次都虚怀谦让,直到请之再三才去。朱标年轻时因家贫,缺少文化,但他却十分重视家教。常常将祖先遗下来的朱文公(朱熹)信札拿出来,让儿孙展读。还列举各儒家训示,激励子孙。正因为朱标“富而好礼”,所以许多学识渊博的“名儒”,“竟入其门”。这些名儒,其实就是朱氏子孙各位生员的“塾师”。因为朱标寿至百岁,乡人称为“人瑞”。当地官府上报,被授为“义官”,并颁旨准予建造“百岁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