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要认清自己有多少资源,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实力,如果一味的迷之自信只会自食其果。说到这一点,很多人第一时间自然会想到印度,认为印度往往把目标定得很高——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经济实力将超过美国、中国。然而,印度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
近几年,印度媒体经常引用一些国际组织或专家学者对自身发展前景的预测。亚洲开发银行2016年曾预测,到2050年或以后,中国的竞争对手将不再是美国,而是印度。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印度将会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不过,渣打银行最近修改了其预测,即不确定印度将在2050年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印度人对这些预测是十分欢迎的。同时,他们对印度将在2050年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异常兴奋。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其出版的一本新书《印度之路:应对不确定世界的战略》中不时提到这一点。但印度人却并未采取具体措施,来确保印度会沿着这一经济增长轨迹发展下去。
前几年,印度超大型IT公司创始人之一南丹·尼乐出版的《想象印度:一个升起的国家》一书中,阐述印度的“人口红利”优势。他认为印度享受到“人口红利”带来的回报,印度最多能实现2010至2025年以美元计算的名义人均GDP增长3.4至4倍,大约是中国在1995至2010年期间增长倍数的一半。
西方有人认为印度落后中国最多只12至14年,而印度一位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印度已经很接近于赶超中国了。不过,即便印度经济增长率赶超中国又如何?中国在与德国、日本的竞争中,不是也超过他们了吗。当然,从理想化的角度看,印度与中国攀比有可能在双方形成一种良性竞争。
我们或许会为印度人“印度将超美国和中国”如此自信的说法而吃惊,甚至可能无法接受他们对印度经济前景好于中国的判断。这也许是我们认识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对比的分歧点。由于印度的体制与西方相近,因此,西方总是希望印度能够超越中国,以便成为他们那些理论论断的最佳证明。
然而,过于主观的观察会导致结果的偏差。现在,印度约21%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约60%的人口每天收入低于3.10美元,这是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线中位数。印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让这些人口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
印度作为一个解决不了国民基本衣食住行,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国家,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30年内超过美国?人们表示怀疑。而对于30年内超过美国这样的话,中国都不敢这么说。印度需要每六到七年将国民收入翻一番,且需要大量投资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印度一门心思想要赶超中国、美国,但时运不济,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印度经济坠入低谷,在人均GDP方面甚至被邻国——孟加拉国赶超。作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孟加拉国2020年的人均GDP将增长4%,达到1888美元。而印度人均GDP将下降10.5%,仅为1877美元。在5年前的2015年,印度的人均GDP比孟加拉国整整高出25%。
对印度来说,这是一个尴尬的局面。印度20年来一直在努力提振经济,但现在却在人均数值上被孟加拉国赶超,这势必将影响印度人的信心,也将损害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形象。就连印度媒体都自嘲:几年前我们讨论的是如何与中美竞争,现在则关心应该如何追赶孟加拉国的脚步。
如此看来,印度2050年在经济实力上超过美国,真是有点痴人说梦的意味。其实,数据有时候只能迷惑人眼,何况还是印度人的一厢情愿。今后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到底美国、中国和印度的GDP是什么情况,只好等待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