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中国制造比国外贵伤害国人感情
(2010-04-14 09:10:42)
标签:
杂谈 |
经常去欧美国家的人都清楚,在西方商场里,同样品牌的衣服、鞋帽、笔记本电脑等等,要比中国便宜得多。这种价差中有所谓“品牌的力量”的因素: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中国制造”的过程,赚取的只是小利;美国人赚的才是品牌大利,自然也才能更多让利给美国消费者。(4月14日《经济参考报》)
这是一位常驻美国的中国记者的感叹。这些年,廉价而丰富的中国产品,宠坏了国外的消费者。但是,源源不断的中国廉价产品涌入国际市场,有时候卖得比在国内的价格还低。难道是中国人的收入比美国人还高吗?回答是否定的。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美国当年的人均收入为3.76万美元(世界排名第 4),而中国当年的人均年收入仅为1100美元(世界排名109位)。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钱多的美国人卖便宜的中国商品,钱少的人中国人卖贵的中国商品。有人不禁感叹,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消费者似乎并没有“近水楼台先得到月”。不管怎么说,一件远渡重洋到美国的中国商品,其跨国流通的成本也不至于如此大幅度地小于中国国内的流通成本。按常理说,应该涨价才合情合理。这种中美间物价的“价格倒挂”颇让人费解。
不久前,一位去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的中国经济界人士,发现中国消费者在为美国经济重归繁荣“做贡献”。他在洛杉矶曾经遇到一群中国去的游客,购物之多可用疯狂来形容。几乎每个从中国去的人都买两个以上的箱子,因为他们要装下所买的商品。他们一边挑选商品一边惊诧着:“这里的中国货怎么会比国内便宜这么多?”
这位学者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我可以听出这些中国消费者心中的不平衡。至于那些没有机会公款出国或没有实力自费旅游的普通中国人,知道这一事实后可能心里就会更不平衡了:因为他们只能无奈地接受中国物价的现实。尽管如今中国人收入不断提升,但中国人均GDP毕竟远远低于美英等西方富国,怎么能够承受比伦敦、洛杉矶还高的物价呢?
为什么中国产品不能在中国市场上卖呢?为什么不能在国内市场上卖得更便宜呢?赚美元是赚钱,赚人民币就不算赚钱了吗?一位市场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另一方面出口产品可以得到百分之十几的出口退税,所以很多企业或贸易商宁愿做很薄利的出口生意,也不敢接利润高出一大截的内贸生意。由于大家都去做外贸,彼此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杀价,使中国出口商品越来越便宜。
而欧美国家得利还卖乖,一方面他们的消费者卖到了中国廉价商品,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指责中国在搞倾销,频繁对中国商品实行“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不过,这为过度依赖低成本竞相出口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中国制造”在国外几乎成了低质低价甚至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微薄的利润还要被接连不断的关税壁垒剥夺。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面。中国企业之所以拼命出口,要靠低价竞争杀出血路,还有难言的苦衷。业界人士揭开了一个秘密,即内销的流通成本太高。除了运输费用以外,还有高额的进场费、商店租金。例如,要进入某个超市销售,每个商品都要缴纳十几万元的进场费,还要在营业额里扣取一定比例的利润和回扣。其它环节的乱收费、乱收税,现象也十分严重,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把成本转嫁到了国内消费者的头上。
“中国制造”在国内价格比国外高,应该从体制问题上寻找,比如,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交易信用缺失,使国内厂家更希望出口,因为这毕竟可以确保钱货两清;另外,国内不少行业,可能存在着某种的垄断和暴利,自然更倾向于盈利的最大化。在我们努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这种悖论是否会造成中国消费力外流,会否成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障碍呢?
中国人买“中国制造”比国外更贵,这大大伤害了国人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长此下去,你要人怎么爱国?你要人怎么不羡慕美国或欧洲国家?这种经济上的不公平最后必然会变成一种不满情绪,难道我们政府意识不到?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赶快想法改变这种现象,让国民尽快享受到中国制造带来的利益,人们才会为生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