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撼动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2010-04-12 08:53:22)
标签:
杂谈 |
新华社罕有地连续6天共发表6篇有关楼市的评论,从土地财政、招拍挂、腐败成本、房地产投机、楼市之忧及税收杠杆六大方面,分析内地房地产业弊病,引发媒体和大量网民对楼市调控的热议与期待。此前,国资委亦曾连发两道金牌,叫停非地产主业央企“玩票”;而银监会据称也勒令各大银行严控囤地捂盘企业信贷。(4月12日中新网)
在新华社的6篇评论中,主要矛头对准的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从这一点上,让我们看到,新华社作为官方强势媒体与许多草根博客评论的观点趋于一致,即高房价是土地财政惹的祸。这说明,房价与地价已成为互为因果关系。不过,从经济学角度看,高房价与高地价谁因谁果,是可以说清楚的。
要知道,现在各地方的房地产用地一律招拍挂,地价由开发商竞争决定。既然是竞价,有人肯出高价政府怎么能卖低价呢?退一步说,如果地方政府真的高价不卖而卖低价,你会怎么想?还有一种批评,说地价飙升是因为地方政府“捂地惜售”。这听起来似乎在理,可问题是土地稀缺,若不加控制,政府一次性都低价卖掉,将来盖房怎么办?那时候地价岂不更高?
实际上,房地产业的问题从上到下看得很清楚,随着房价的攀升,其创造的各类税费都进入了地方政府的“钱柜”。而现在对土地财政贡献最大的是房地产用地,占用地供应量近七成的工矿仓储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贡献则较少。因此,房地产的贡献已远远大于制造业、交通业等实体经济。试想,如果没有房地产业,没有土地财政,地方政府会怎样?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记得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普遍低迷,房价持续下跌,这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收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各地不仅出台一些扶持房地产的政策,而且对于国家的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也公然违背。例如,在土地政策上,对于土地出让款随便出台优惠政策,对于囤积了土地又不开发的行为采取纵容政策,与银行、开发商配合,擅自放开二套房贷。
地方政府这样做,显然是要保住它的土地财政不减收。而从2009年下半年起,房地产市场开始火爆起来,房价也逐步升高。此时,地方政府又成为众矢之的。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许多“两会”代表、委员就直指地方政府是高房价的推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梁季阳直陈,地方政府是中国房地产交易中最大的获利者。
他认为,应打破房地产用地的政府垄断,推进城乡土地“同地同权同价”,破解房地产用地方政府垄断。当前流行这样一种观点:由于中国土地资源紧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房价上涨是必然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为什么在房价下跌的时候,地方政府总会或明或暗地“托市”、“救市”?原因不言而喻。
的确,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地方政府的深度介入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总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所占49%。房价快速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是房地产投机炒作盛行。房地产商、地方政府、银行、国有大型企业和炒房团等构成了利益攸关的松散联盟。
土地出让收益以及相关税收,目前分别是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和预算内收入的主要组成。从地方今年“两会”的信息看,2010年土地出让收入仍将是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预算的重要来源。以北京为例。2010年,北京土地收入的初步安排是400亿元,虽然低于2009年的水平,但土地收入仍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2009年,该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494亿元。
人们对高房价深恶痛绝,也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但是,那谁又能撼动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呢?近一段时间,包括新华社等强势媒体的强烈批评,国土资源部等出台各项政策打压,然而,能否收到效果,谁也没有把握。不过,我们也知道,多年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今后可能还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出让土地,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都不会放弃卖地这个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