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0亿元换来海外并购的经典教训

(2009-08-10 10:14:28)
标签:

杂谈

邱 林

 

上海汽车对韩国双龙汽车的投资迄今为止是国内最大的海外汽车并购项目。但鉴于目前的形势,上海汽车方面对媒体表示,应该说算是基本放弃了该项海外投资。上海汽车已经在2008年年报时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30亿元人民币,计划在今年中报时再进行最后一次减值计提,规模不超过12亿元人民币。(8月10日《华夏时报》)

 

在对双龙的并购中,上汽赢得了开头,但没有赢得结局。截至2008年12月,上海汽车在韩国双龙汽车的权益是18.51亿元。不过,按照两次资产减值计提额度计算,上汽在双龙的投资损失已有42亿元之多。分析人士认为,今后,双龙不论是回生还是破产清算,上汽应该都可以拿回一部分权益,但不会很多。

 

4年前,上汽并购双龙曾引起国内外汽车业的轰动效应,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工业走出去、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标志性事件。然而,4年来上汽不仅没有“搞定”双龙,而且还让这笔投资基本打了水飘,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换句话说,上汽用40亿元人民币换来一个海外并购的经典教训。

 

当初,上汽并购双龙主要为了得到对方的SUV技术。在上汽看来,收购双龙就能获取SUV技术。然而,对韩国复杂法律关系、劳资纠纷估计不足,对自身管理能力过于自信,造成上汽并购双龙的失败。虽然上汽持有双龙51.3%的股份,按惯例,上汽应该算是控股公司,但4年间,上汽却始终缺失话语权,上汽派去对方的高管竟无法行使权力。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打开双龙的网站,浏览公司简介,根本就没有任何关于上汽的标识及文字描述,仿佛上汽这位控股其51.3%的公司与双龙根本没有任何关系。2006年,当传出上汽有意和双龙合作开发SUV车型时,双龙工会立即向韩国司法当局举报中国人欲“偷”本国技术,韩国检察院还对此进行了调查。

 

回顾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全球跨国汽车企业并购案,除了雷诺—日产联盟一家外,其余均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业内分析师指出,汽车产业基本上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然而,这些国家的企业水太深,在进行并购时,一方面要当心企业资产负债表背后的包袱,另一方面要摸清企业所在地的工会组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泽民认为,跨国并购与国内资产重组不同,其背后是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资产所在国复杂的政策、法律、文化环境,如果企业事先不做好充分准备、准确判断,而是急功近利,带着一种抄底的心态参与海外投资,不仅无法从海外并购中获得利益,相反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陷阱中。

 

黄泽民的观点不无道理。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并购国外同行时,往往只看到资产负债表中的包袱,却没有想到相关法律或社会风俗可能导致的风险。要知道,中国企业并购国外企业,不仅仅是两个民族、两个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有社会性质、政治和法律环境、工会组织、宗教、种族,等等,都是收购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

 

或许是对上述问题缺少评估,在上汽与双龙的争端中,上汽才吃了哑巴亏。这说明在汽车行业,追求规模效应未必能带来预期的成本削减和市场份额,因为汽车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商品,它本身承载了过多的与国民心理和企业文化相关的民族情结。有人说韩国的工会太厉害,以后中国企业不要再去了。但工会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存在,我们的企业要走国际化道路,就避不开工会问题。

 

尽管有专家指出,汽车业的当务之急是做好国内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中国车企要“走出去”的强烈欲望,毕竟,中国仍是对全球汽车产业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悍马的消息尚未尘埃落定,又相继传出吉利、奇瑞有意收购沃尔沃的消息。最新消息是,北汽也加入到这场热闹沸腾的跨国收购派对来中来。

 

这些并购能否实施,成功与否,现在作出评价还为时过早。但有了上汽并购双龙的失败教训,国内车企进行海外并购就有案可循,需要做哪些功课,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我们经常说后发优势,其实有些时候,学到的和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完全是两回事,没有上汽的摔跤,我们还是不懂如何趋利避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