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的石油危机,我们宁可信其有
(2009-08-05 10:25:58)
标签:
杂谈 |
邱 林
据国际能源署最近对全球800多处主要油田所做的评估显示,多数大油田已过产油高峰期。目前,石油生产的下滑速度几近两年前评估的两倍。虽然各国积极发展再生能源,但石油仍是全球主要能源。国际能源机构(IEA)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近日警告,由于全球大多数油田已过了产油高峰期,加上需求持续增长,供应却呈现收缩,新一轮灾难性“石油危机”很可能在5年内席卷全球。(8月5日中新网)
比罗尔的这种说法,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却有一定道理。去年下半年,当国际油价一度达到140美元/桶以上时,就有的石油专家指出,石油生产的“巅峰”时期将在未来5至10年到来,一旦石油生产“巅峰”时代到来,石油产量将逐年下降,新的石油危机不可避免。实际上,新的石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一直存在,只是我们对此关注的较少而已。
尽管人们对石油“巅峰”到来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大家同意的,即当石油“巅峰”真的到来时,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十分深刻。这是因为,石油几乎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基础——全球交通的90%依赖石油;所有石化产品都产自石油;95%的润滑剂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等等。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石油非常难以被取代。在没有进行大规模技术投资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为飞机轮船以及汽车的燃料、石化产品的生产找到石油的替代产品。
上个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人们每年探明的石油储量远远高于每年石油的开采量。人们毫无顾及地使用石油,同时经济也实现了飞速发展。然而,从90年代开始,新的石油探明量锐减,平均每年的探明量约为140亿桶,只有80年代平均量的50%。与此同时,消耗量每年在220亿到250亿桶之间,首次出现了探明量低于消耗量的情况。据推测,到本世纪30年代,每年的石油探明量大约为30亿桶,而按照目前的石油消耗量增长趋势,到那时的年消耗量将达到400亿桶以上。
当前,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由于国内产量有限,其需求的50%靠进口。如新的石油危机在全球漫延,我国不可能独善其身。随着今后世界石油储量与消费差距的扩大,其市场供需矛盾将会反映到国内市场上来。对此,有的人也许会说,如果国外的石油储量或产量减少影响到我国,我们可以动用国内未开采的石油资源。这种想法多少有些天真,也不切合实际。
前两年,国内一些能源机构或专家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对我国石油储量进行了评估。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拥有可能找到的石油资源为650亿吨,截至目前,石油资源探明率为39%,既250亿吨。不过,通过几十年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国内一些产油地的石油储量减少,其产量也呈下降趋势。据预测,到2010年、2020年,我国石油年产量将分别达到1.7亿桶、1.8亿桶,而以后将逐年减少,到2030年,我国的石油年产量只有1.0亿桶左右。
按照一些专家的估计,我国将在2015年左右迎来石油生产“巅峰”。这不禁让人们产生一种担忧,石油“巅峰”的到来似乎近在眼前,而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却持续增长,这意味着石油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对新的石油危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退一步说,我们无须敬畏石油危机是妄言,再过五年,或者十年,孰对孰错将一目了然。
鉴于石油危机的严重教训,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主要西方国家便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减少对石油的直接依赖。以美国为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起,美国联邦政府便制定了信息技术发展方针,并不断增加其在经济中的比例。据统计,2000年信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美国还大力开发使用节能技术,把高耗能传统产业转移到海外,这大大降低了传统工业部门在该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对于我国来说,即使有650多亿吨的石油储量,但是石油这种一次性能源只能是用一点少一点,而且早晚会有枯竭的时候。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我们对石油的需求还将持续增加。因此,如何把握住正确方向,将考验国家能源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眼光。现在我们所要做的是,逐渐减少和限制高耗能传统产业,开发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新能源,通过各种措施,应对石油危机发生后可能出现的能源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