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换石油是一种亏本的买卖吗?
(2009-07-29 10:15:30)
标签:
杂谈 |
邱 林
中石油日前透露,其与厄瓜多尔国有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将在两年内向其购买原油,并预先支付10亿美元。这被业界称为贷款换石油的又一新单。贷款换石油不仅让中国获得了较便宜的长期稳定的原油供应来源,还分散了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在未来两年内,该公司将向中石油每月出口288万桶原油。(7月29日《京华时报》)
此次中厄协议和签定,是中国今年以来的第6笔贷款换石油协议。此前中国已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和巴西5国签订了总额高达4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根据这些协议,未来15到20年间,中国将通过向上述6国的石油企业提供贷款,换取每年3000万吨左右的石油供应。
不过,观察人士注意到,中厄双方达成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厄方对中方设定了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厄瓜多尔将拥有比规定数量多或少供应5%(15万吨左右)的原油选择权;二是厄瓜多尔要求中国将原油用于最终消费,不能转售给秘鲁、智利等美洲国家,以免扭曲市场状况。
其实,中国与6国的贷款换石油,受到制约的因素较多,厄方对中方的制约条件还算比较宽松的,而有的国家却要苛刻得多。例如中国与巴西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国的贷款将以巴西的石油收入作抵押,但将用现金偿还——而不是石油。巴方按协议提供给中方的石油会按市场价或准市场价格出售,中方虽然名义上获得了“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但实际的购油成本却省不下多少,也就是说,中方真正落得的“实惠”可能并不多。
同样,中俄签定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中,俄方在价格上并没有对中方作任何折让。如交易中所涉及的石油价格是以运抵俄罗斯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贷款换石油交易中用于购买原油的资金为160亿美元——按折合为2.2亿桶的总量计算,这相当于每桶近73美元的价格,远远高出目前原油现价。
从这些现象看,中国与6个国家的贷款换石油,相当于以一个比较优惠的条件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存在它国的油田里)。无怪有的行业分析师得出贷款换石油只是一个“标准出口融资合同”的结论。当然,中外签定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才刚开始执行,到底我们是赚了便宜还是简单的双赢,或者做了一种亏本的买卖,现在还很难下结论。
从长远看,贷款换石油能够为中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源,合作双方能够理性预测未来石油的产量和需求量。通过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国和相关国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中方得到非常需要的长期石油稳定供应,对方则得到了急需的美元。如俄罗斯作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需要摆脱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为东西伯利亚石油寻找市场,实现石油出口途径的多元化。
与过去不同,目前,一些产油国对于外国石油公司开采或购买石油,在收益分配上变得越来越苛刻,基本没钱可挣。然而,中国石油的强大需求和高额利润,使得一些产油国垂涎三尺。中国是主要的石油消耗国,而且愿意为石油储量而把自身经济利益放在一边,对于资金匮乏的一些国家真能与之相违吗?事实证明,在强大利润面前,中国的博弈就多了几分可能和胜算。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认为,与外国进行贷款换石油,中国似乎找到了比较现实的手段:对其他有资源国家的油田和天然气田开发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避免与“资源民族主义”发生冲突,从而确保能源供应。不过,中国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各国国有石油公司因信贷紧缩和油价下跌而缺乏资金,难以进行大规模投资。中国拥有资本,有提供开发资金的国有银行和石油公司,而西方国家却没有。
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各个国家都紧缩银根,穷的叮当响的时候,我们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而且美元有进一步贬值的可能性,所以,把在手的美元花出去,换取实实在在的石油等大宗商品是个不错的办法。如果不是对将来过于悲观,这时候应该是中国与更多国家签订类似这种长期贷款协议如援助贷款、开发贷款、出口信贷等的时候,不仅仅是换石油,还可以换铁矿石、木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