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要称雄世界尚须时日
(2009-07-24 09:32:34)
标签:
杂谈 |
据法国《财经周刊》最新一期报道,截至6月底,中国工商银行以2570亿美元市值高居榜首,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第二、第三位。而《财经周刊》指出,银行市值排名的变化由其股票价格的表现决定。金融危机令风险敞口较大的欧美银行业绩大幅下滑,投资者采取了“用脚投票”方式大量卖出这些银行的股票。(7月24日《国际先驱导报》)
然而,中国银行业的排头兵——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名列世界前三名已算不得什么新闻了。今年以来,这三家银行在各种排名中经常位列全球前三甲:今年2月,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的世界各大银行市值排名中,三家银行占据了前三名的位置。4月,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了BrandZ品牌价值排行榜金融机构类榜单,前三名同样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
不过,一些业界分析人士指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市值坐拥全球前三甲,并非反映资产规模以及经营实力,而是基于股价估值过高所致。三家中国银行的市盈率虽比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高出两三倍,而营业额却只有对方的三分之一,是典型的规模与市值不成比例的银行。
以工商银行为例,虽然其总市值为1.31万亿元人民币,但上市流通股的市值却只有584.55亿元人民币。事实上,目前,工商银行真正上市流通的股票仅占其股票总数的4.48%,即有95.52%的股没有实际上市流通。若工商银行股票全部上市,总量的增加很可能导致股票市值大大降低。
更专业的财经媒体——英国的《银行家》杂志最新评出的全球最具资本实力的银行1000强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以747亿美元排名第8位,而摩根大通以1361亿美元排名第1;美国银行、花旗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控股依次排名第2至第5位。在这份最能衡量银行大小的权威排名中,工商银行的一级资本比花旗银行少了614亿美元。
其实,全球银行市值排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资产缩水严重,这是中国几大银行市值排名取得前三甲的重要原因。从未来几年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几大银行要维持在前十位的排名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在做大后如何做强却是几家国内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此次全球银行排名是以市值计算的,大并不等于强,大并不等于好。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中国银行市值排名的竞争力是在政府保护的环境下取得的,而非完全竞争状态下的成绩。可以说,中国银行市值的三甲排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过,欧美银行在前15名榜单中仍出现了新面孔——美国高盛公司、加拿大皇家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尤其是高盛,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如果把中国的三大银行放到美国这样的环境,估计没有一家能做到像高盛这样的成绩。
现在,上市普遍被认为是中国银行业在过渡期内增强竞争力的最优安排。不过,如果中国银行业不在体制上加大改革力度,而一味忙着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及把资产规模做大以稀释不良资产,其风险将是巨大的。因为在国内银行业在机制上未作根本性改造就上市,实际上是打通了银行与股市的风险通道,其风险就可能相互传递,从而大大提高经济运行中的风险系数,也即加大整个经济变量的制度风险。
从这一点看,尽管目前中国几家银行的市值上很抢眼,但和西方国家成熟的金融机构仍有很明显的差距。与当前世界先进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仍然还存在着许多体制上、制度上、创新上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发展中不断通过改革创新加以解决。进一步推断,虽然金融危机拖累了以花旗银行为首的全球性银行,但中国银行业要想取而代之还有很多路要走。
这说明,中国银行业要想称雄世界依然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业界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不同之处,从中寻找出目前中国银行业市值领先欧美等西方银行而价值又低于他们的内在逻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对中国银行业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判断,即将中国银行业的高市值转换成为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