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钢企重组为何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2008-11-11 11:28:45)
标签:

杂谈

    邱 林

 

11月5日,中国最大的私营钢铁公司——日照钢铁控股集团与一家实力雄厚的国有钢铁公司——山东钢铁集团签定了重组意向书。未来双方将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以山钢为主,将日钢纳入到国有体系内。目前双方签署的重组协议还仅仅只具有意向性质,双方代表将会就重组联姻的具体细节展开更进一步的谈判。(11月11日中国经济网)

 

虽然日钢与山钢签定了重组意向书,但能否奏效,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这至少代表着中国钢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钢铁市场需求明显减少,尤其是汽车销量锐减导致中国钢铁需求下降,对钢企构成了巨大压力。宝钢公司董事主席徐乐江最近指出,对于需求减少,中国钢铁产量今年可能下降至4.8亿吨,兼并重组是消化剩余产能的最好方式。

 

实际上,钢企兼并重组是一个老话题。2007年底,许多媒体和业界人士都有一个预测:2008年将成为中国钢企的重组之年。现在看来,这种预测集体失算了。今年以来,虽然国内连续出现四五起钢企重组,例如6月30日河北钢铁集团的正式挂牌成立;早在年初莱钢和济钢就合并组成山东钢铁集团在济南揭牌;而面对新的一轮整合,早已省内重组的鞍钢本钢在被争议了几年的“整而不合”之后也有了进展。唯一的亮点是,由宝钢控股,重组广钢、韶钢之后组建的新广钢,被业界称“这是一次漂亮的整合。”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国内钢企兼并重组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从表面上看,2008年钢企重组突然加快了步伐,钢企间的整合重组似乎顺风顺水、颇有成效。然而,调查发现,只有少数重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大部分则只是徒有虚名,实际上还是各干各的,并没有从实质上发挥重组的优势,产业集中度也因此未能明显提高。

 

本来钢企重组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目前国内钢铁企业重组大多只是玩“1+1=2”的数字游戏,而并没有达到或实现“1+1>2”的增值效应,实际性进展十分缓慢,有的甚至毫无进展。除了少数央企重组地方钢企外,新组建的钢企大多数拒绝了央企的参与。

 

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省内间的钢企重组得以实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山东省和河北省钢铁产业。但是,在新一轮的博弈中,这些所谓的大型钢企是否能够经受当前的金融危机的考验,真正取得成效,还很难下结论。业界人士认为,部分钢企可能在经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重组之后,那些在第一次、第二次整合过程中受阻的央企卷土重来。

 

钢铁企业一向是各省市及地区的支柱产业,是地方财政的纳税大户,而中国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有的地方政府担心,重组后的企业势必会统一发展规划,如果规划不在当地发展将影响地方收入,企业被兼并后的税收问题难以保障。财税问题不解决,地方政府又怎么会轻易地将所属企业拱手相让。

 

目前国内有700多家钢铁企业,最大的10家钢铁公司产量在中国钢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30%。据中国钢协统计,今年1至9月份,钢铁行业亏损额达11.5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06倍。由于钢铁产能供大于求,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将被迫关闭或重组。弱势企业只有与资源有保障、技术装备先进、市场稳固的企业重组,才能摆脱被淘汰的命运。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业必须在当前这场经济“寒流”中加快兼并重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来应对全球经济的波动和衰退。然而,钢铁业要求规模大,因此重组并非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就形成,须要突破一个个瓶颈,才能实现。例如没有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1970年代的金融危机,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集团怎么可能从百余家汽车公司脱颖而出,也是经过多次重组,才得以壮大发展。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扩散到实体经济,那种靠需求旺盛,产品价格上涨,大家都赚钱的发展模式将很难再现了。明年中国钢铁业将会经历一段炼狱般的生活,在大浪淘沙中,会有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面临破产之虞,而这类企业大多属地方政府。重组好还是不好,相信正反两方都可以找到N个义正词严的理由,但有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只有打破地区钢企之间、中央与地方钢企之间的界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钢企重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