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面对反倾销不应选择沉默

(2007-05-29 12:59:15)
   

 

据上海市外经贸委提供的数据,上海涉及国际贸易摩擦案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涉案企业数50%以上,但仅占应诉企业数25%;频遭反倾销起诉的民企占应诉企业比例尚不足20%。长期以来,在国际贸易纠纷中,中国企业一向处于弱势地位。不少企业往往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不愿招惹国际官司。即使遇到不公正待遇,也往往不是靠法律来主张权益。(529日《国际金融报》)

 

无论是目前还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国面临的都会是一个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就上海而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上海外贸出口企业面对反倾销起诉逐渐增加的趋势。2002年至2006年年底,上海企业出口商品累计受到2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85起反倾销、反补贴案件调查。仅仅去年,上海企业就遭遇贸易摩擦案件47起,占全国总数的54%

 

面对逐年增加和“花样翻新”的反倾销起诉,沉默还是对抗,用哪种手段对抗,成为了不少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不少企业一方面对遭遇到的反倾销起诉感到不满,一方面又为可能牵涉进国际官司感到棘手。上海的国企和民营企业在反倾销起诉中不是积极应对,而总是选择沉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上月,在各大网站上出现了一份由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竹材专委会联合国内23家竹地板企业共同发出的中英文声明,该声明强烈要求美方“立即停止散发函件的不正当威胁行为”。事情的起因是美国一家贸易公司今年3月向中国生产并出口至国外的竹地板产品经销商散发函件,指控竹地板产品侵犯美国某专利权及在其他国家的同族专利权。为什么采用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声明这种“羞羞答答”对抗方式?上海某竹业公司老总道出了其中苦衷:“把声明直接发放到美方手中,也就意味着可能要进行国际诉讼,打国际官司,我们可能吃不消。”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国内企业应对国际贸易纠纷总有一种畏惧感。当前,国内企业在面对国际贸易纠纷时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积极应对,以此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二是避而远之,面对国外复杂的法规、不一样的游戏规则,还有昂贵的诉讼费用,为求安稳,只能退避三舍。前者虽然也有失败的可能,但它毕竟选择了应战,由此带来了成功的机会,而采取后一种做法的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只能接受失败的现实。

 

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企业或整个行业被推到反倾销起诉的台前,但国内尚未形成权威的应诉主体,组织松弛,应诉率非常低。大部分企业一旦被反倾销调查、指控,他们首先希望的是行业内的大企业代为出头,而更小的企业甚至完全不应诉,这就是目前国内反倾销应诉的现状。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中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件中应诉率低、胜诉率低的“双低”问题。

 

当然,成本高、程序复杂是造成企业反倾销应诉率低的主要原因,一个反倾销案件的律师费少则几万、十几万美元,多的甚至达数百万美元。除了费用的支出,还有人力的支出。一个反倾销案件前后经常要持续半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一两年。既然应诉的成功率不高,加之国际诉讼的成本较高,消耗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巨大,不少企业自然就选择了沉默。

 

然而,不应诉,并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还意味着整个行业其他企业也可能遭遇到相同情况,从而对整个行业造成致命打击。但如果不应诉的话,则企业肯定将丧失竞争地位,丢掉市场。反倾销还有“传染性”,假如一个国家仅以一纸诉状就能够轻易把我国产品全部赶出市场的话,那么其他国家自然也会纷纷效仿,所以寄希望于“不出口这个国家,还可以出口其他国家”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在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无论是对外发起反倾销还是应诉国外反倾销,都是入世后亟待补上的重要课程。因为这种应诉能力是检验一个企业能否保住海外市场的重要标准,一个企业,如果连国外的国际贸易纠纷都应付不了,只能是处处挨打,很难在国际市场立足。国内企业目前需要的不是惧怕反倾销,而是应该主动出击,把应诉变成起诉,即使迫不得已到国外应诉,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聘请专业人事认真研究当地的法律条文和规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反倾销胜诉打好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