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贴牌生产有碍我国民族品牌发展

(2007-05-25 12:34:20)
    

 

由江苏省工商联黄金珠宝业商会等单位举办的“2007中国黄金珠宝产业创新峰会”日前在宁举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孙凤民、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金银珠宝业商会会长万资坤等行业高层向与会企业代表呼吁:面对香港、欧美黄金珠宝品牌大举进入,大陆企业应加大转型力度,迅速从珠宝加工的“奴隶”中解放出来,建立自主珠宝品牌“生力军”,占领国内外市场,树立“珠宝中国”美名。(525日《中华工商时报》)

 

最近几年,我国珠宝行业的年产值一直保持年均15%的增长势头,2006年的年产值高达1400亿元人民币,出口549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年销售将达到180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超过70亿美元。然而,我国珠宝业发展有一点异常突出:由于本土企业品牌意识薄弱,产品及品牌同质化严重,巨大的市场份额因而大幅度被国际知名品牌蚕食。所以,珠宝生产与出口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利润大部分都被别人赚去,自身获得的附加值很有限。

 

目前我国珠宝业主要是外向型产业模式,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为主,因而许多产品都是贴牌生产。现在在广东广州、深圳等地有200多家珠宝企业常年忙于加工国外订单,数量达20多亿美元。香港95%以上的珠宝产品都是在内地加工生产。由于自身的设计能力有限,导致珠宝同质化,甚至抄袭行为比较突出。例如在2005年瑞士的巴塞尔珠宝展上,国际珠宝品牌对我国的参展商提出约20项的抄袭检举。这类事件不单影响单个企业的信誉,更会影响到国内珠宝业的品牌与形象。

 

这似乎有点费力不讨好。因为这种外单加工贸易方式,国内珠宝企业只能成为国际珠宝巨头流水生产线的一部分,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接单加工生产的阶段,产品却被“贴牌”高价销售。这种长期“为他人作嫁衣”的做法严重地窒碍民族品牌的发展,贱卖的是中国制造,以及我国的大量劳动力。尽管我国是所谓的珠宝“制造大国”,但由于缺少品牌,我国珠宝业的运行质量并不高,吃的是粗粮,干的是粗活,赚的是搬运费!一言以蔽之,“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

 

其实,我们的短处就在于没有国际知名的珠宝品牌。由于现在的国际市场几乎是品牌“通吃”的时代,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而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企业的竞争,其核心又是品牌的竞争。中国名牌网最近公布的“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名单”,即使深圳珠宝品牌在“中国名牌产品”13个珠宝首饰中占有7席,一市独揽国内珠宝业半壁江山,然而“深圳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却很低。南方某媒体在一篇调查报道中指出,深圳消费者能够准确说出名字的本地品牌寥寥可数。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关税的下调以及对国内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市场的全面开放,珠宝业竞争必然加大。这几年,国际知名珠宝品牌相继进入我国,未来的珠宝首饰市场,竞争必然愈加激烈。戴比尔斯、卡地亚、梵克雅宝、施华洛世奇等国际珠宝巨头,纷纷加快抢滩国内的步伐,国际“大牌”大举扩张之下,催化了我国珠宝首饰行业洗牌的格局,品牌战一触即发,国内企业一定要加强品牌意识,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免被市场淘汰。

 

在国外上,现在我国的品牌成长面临打压和排斥,知识产权保护、贸易保护、各种非关税壁垒是打压中国品牌成长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当前我国的品牌实力还相对弱小,竞争还处于劣势;而在国内,有一批人一心只想引进跨国巨头,鼓动政府开放市场,甚至提出要做全球化的表率,外国企业在我国前期应享受“超国民”待遇,在这种情况,国外品牌或贴牌生产在国内大行其道,而许多国内悠久的民族品牌却作为负资产和包袱,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一味靠贴牌生产是得不到关键技术的,也是引不来一个优秀民族品牌的。要知道,贴牌生产珠宝的企业永远只能拿些微薄的劳务费维持生存,处处受制于人,无法形成强大的发展能力,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要改变珠宝业的竞争劣势,我国的未来需要产生一批竞争力强的民族工业、产生一批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民族品牌,因此,我国珠宝业应大量减少贴牌生产,提倡培育和保护民族品牌,国家相关部门也应为民族品牌成长的创造宽松的环境。善待和保护我国民族工业及民族品牌,除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外,关键还是民族工业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