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几年前,有关部门还在为陈化玉米的出路发愁;如今,为玉米找到了能源化时,却又开始为各地盲目上项目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而担忧。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白美津近期在一次东北粮食物流会上说,近两年来,以投资燃料乙醇项目为主,上马玉米加工厂的热潮席卷东北主产区。作为玉米大省的吉林,近来新建扩建大加工厂10多个,其加工能力将达1200万吨至1500万吨,而吉林全省的玉米总产大约是1800万吨。(5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粮食能源化正在引发我国粮食市场的巨大变动,其“连锁反应”目前有的已经显现,有的将继续显现。过去,我国鼓励发展深加工的目的是为了转化陈化粮,2002年,国家批准了4家企业为首批国家级燃料乙醇产业试点基地,其初衷是既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又消化了陈粮,一举两得。但是,随着乙醇汽油在全国一些省市的推广,燃料乙醇产量已经从2003年的7万吨,一路飙升至2006年的100万吨,陈化粮库存骤减,同时市场上玉米、小麦价格猛涨,粮食乙醇路线遇到了与民争食的问题。
例如在吉林榆树市的长春五棵树经济开发区,比邻而居的两个超大型的玉米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按照计划,两个项目一期消耗玉米都是60万吨,二期建成后也都是100万吨。榆树是我国近三年连续的“全国产粮第一县(市)”,每年粮食产量240万吨,其中玉米180万吨。但如果两个项目全面完工,榆树全市的玉米都不够这两家企业消化,而需要从外地调进。
像这样的项目国内还有十多个在建或即将投产,这不得不让人担扰。在包括粮食能源化在内的一系列原因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玉米加工业产能增幅远远超过玉米生产增长水平。如果让粮食能源化任其发展,不加控制,将会使我国粮食市场波动由原来常见的“生产减少”、“流通不畅”两个因素,增加一个“加工过量”因素,成为粮食安全问题新的“导火线”。据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在2007至2008年度或2008至2009年度,我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趋势的不可逆转,决定着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可以说,我国粮食不能承受粮食能源化之重,为了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内可耕土地已经筋疲力尽。因此,用玉米、油菜替代能源,可以研究,但不宜大力推进,因为我们不能饿着肚皮开汽车。
我国与美国、巴西等国的国情不同,这些国家玉米有大量盈余,且出口量很大,美国甚至可以用50%的玉米库存来投入乙醇汽油生产,而在我国是不可想像的几无可能。我国历来对粮食问题没有放松警惕,因此靠粮食转化解决能源问题几无可能。有专家甚至预言,如果大量靠玉米、油菜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灾难。
在粮食与石油孰轻孰重的问题上,高层已作出阶段性的选择,然而如何破解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发展”与“资源”之间矛盾,却需要我们用更长的时间来求解。尽管目前国内燃料乙醇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政府部门严格的控制,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市场化。但在新能源未来巨大的利润诱惑面前,已有很多国内企业上马此类项目。由于这些项目能为当地带来大量直接工业效益及提高当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很多项目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即将出台的《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因地制宜,非粮为主”的发展原则。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出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盲目扩大玉米加工能力,也不得以建设燃料乙醇项目为名,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对国内一些地方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燃料明确表态不予支持。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粮食能源不符合我国国情,各地应根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紧急通知精神,严格管理新上项目,防止一哄而起,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已进入依靠生物质发展的时代,各地应多采用非粮替代原料解决燃料乙醇及化工深加工。如果这样,就可以把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两个问题统一起来,让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