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三问 3. “文明”,我们丢失了什么?
标签:
老挝旅游 |
分类: 2006.柬埔寨碎片 |
8月底和10月初,分别去了一趟贵州和老挝。同样是以人文闻名的地方,却有不同的感觉。
传说中颇有异族风味的黔东南,除了在岜沙还能略微感受到原来的气息,其余各处,除了木屋依然,只是失望。甚至在苗人生活中扮演那么重要角色的芦笙场,亦已大兴土木粉漆一新,沦为收了门票或游客包场后进行表演的地方。
我们最初喜欢的东西,终究为迎合市场,慢慢变味。
而在同样众多游人的琅勃拉邦,却依然保留浓郁如故。
抵达的时候适临送水节,寺庙、住家、客栈、餐馆,人们在用竹篾和彩纸做各式各样的彩灯,然后兴高采烈的在屋里屋外妆点。一连几天,我们都在庙宇里停留,在穿着橙色袈裟的和尚们做花船和星星灯的时候,热火朝天的帮忙糊彩纸贴花边。
送水节那天,来自各个村落的人们,穿着民族服饰,推着数日前手工建造的偌大龙船,敲击着锣鼓甚至塑料桶、塑料瓶,兴高采烈的穿过小城里,汇集在香通寺举行仪式,然后在湄公河放下星星点点的许愿灯。十余个村落,十余条龙船,十余群使劲浑身解数的热闹非凡的人。
我们都看得出,他们完完全全为他们自己在玩。
而我们的苗寨里表演的歌舞,看者心满意足,演者却面容麻木。
如在西江,看那个每日做2次新娘的姑娘,挽着不同的游客“丈夫”,勉强着自己绽开笑容。
也曾经和人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他说,来的人多了,无法不被腐蚀。
但是我明明看见,琅不拉邦也在广纳四方来客,却在努力维持着自己本来的东西。
进屋,我们老老实实的脱鞋;吃老挝5碟,我老老实实的用手抓着吃所有东西,只因为那个店员说,点了老挝5碟,就尊重它的吃法。
如果不想被改变,我们可以对别人说,这是我们的地盘,你要遵守我们的规矩。
只有这样,传统的东西,才得到传承。
正如内心坚持,在市井当中,仍能留住大隐的风范。
而我们国人,喜欢包容,善于广纳和迁就,所以在不同的地方吃粤菜,依稀吃出当地的味道。
不是别人腐蚀我们,是我们自己慢慢放弃原有的东西。
我们越来越文明。我们开始倡导去除陋俗,倡立新风。
为了安全环保,我们过春节不再放鞭炮,而用音响播放贺年曲。我们春节前也不再兴冲冲的拿出爷爷的墨砚和大狼毫笔,而换上街头大量印刷的春联,干净漂亮,甚至还有烫金的花纹。
我们甚至指责烧纸钱非环保之道,提倡文明祭奠,在清明节舒舒服服的坐在家里,对着冰冷的电脑屏幕轻轻点击鼠标左键,植树,献花,鞠躬,完成网络拜祭。
小时候的木偶戏,已经看不到很久。也只在湄公河边看到孔明灯飞起,才想起我们小时候,也用铁丝和白纸做过腾起入云的孔明灯。
我们放任一些传统慢慢从视野中消失。在将消失或已消失后,再惋惜再试图挖掘记忆。
所以我们痛恨要抢我们的端午和屈原的高丽棒子,却不肯想,在他们没抢之前,我们已经不会怎么样包粽子,也懒得去流汗划龙舟。
我们只是怀旧,只是怀旧,却不肯用自己的双手去挽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