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河口长城坐落在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一带雄险陡峭的燕山山脉上,地势显要,两山夹一沟,长城扼守水关。

小河口古长城也是没有任何修葺(音:气)仍然保存完好的“野长城”。

这段长城大约8.9公里长,约有31座敌楼、18座战台、14座烽火台。据史料记载,小河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小河口古长城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历经风雨沧桑,但仍然砖石牢固,风骨依旧,小河口古长城是至今没有任何修葺的原生态,古长城上的敌楼至今保存较好。这里有着自然的原始森林景观,长城被森林掩映,敌楼上长着几棵百年挺拔的大油松。

小河口长城建筑体现着明长城的特点:城墙高大、坚固、美观,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在重要的地段,城墙和台堡不再采用单一的土夯和石造,而是采用石条打基础,青砖包墙,并用白灰勾缝,使整个城墙、台堡浑然一体,结构坚固无比。

小河口古长城以阳刚和阴柔之美,成为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战争让女人走开”,长城戍边修建更是男人的事,但在威严冷峻的军事古长城上,壁垒森严的敌楼石料栱型门券、门柱以及石料窗棂上,有着清晰可见的精美石雕。
据史料记载,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名将戚继光所统将士,均为平倭有功的浙江义乌兵,由于工程浩大,守卫任务艰巨,戚继光为了稳定军心,允许一部分家眷随军。正是这些随军家眷的到来,使得这段长城在修筑时,在敌楼上雕刻了具有女性柔情特色的浮雕花草。

上面雕刻着温馨柔情而精美的花草图案,仿佛与身处与战火硝烟的敌楼不很相称,也许是想唤起人们美好和平的向往。“美的建筑是历史的年鉴”,小河口长城寓意反映了中华民族反对战争,坚守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标志。敌楼上的雕梁画栋,产生了中国古文化文明之美。曾有大师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敌台又称墙台或者马面,是城墙的辅助建筑,一般墙台与城墙等高或高于城墙顶部,外缘砌有垛口,上有房屋或敌楼,即可供戍卒和巡逻放哨,还可以贮存武器弹药之用。对于敌台的建造方法,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说得十分清楚:“下筑基于城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失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台头、副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两旁主客军士三、五十名不等。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节节而制之。”。由此可见当时的战事规模。

这是小河口敌楼内部。小河口长城历史遗存丰厚,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古长城墙体、敌楼、站台、烽火台,还有流传数百年的“将军楼”、“寡妇楼”的动人传说故事。

我们沿着石级、碎石铺就的陡峭山路,登临小河口的一处威严耸立的敌楼,只见坚固条石地基的敌楼墙体弹痕累累,敌楼下层是“回”字型四通八达的建筑,透过拱形的楼门可以观望楼外山色,两旁均有仅供一人上下的
窄小踏道。

宁远老师和长城考察人员在敌楼上测量古长城的建筑数据。上层酷似一个平台,上面有百年大油松,还有带瞭望空、擂石孔、射孔等多功能的围墙。

长城上有很多擂石孔、射孔、望孔等军事设施。城墙上修筑的敌楼能战、能守又能储备军用物资。

小河口长城贯穿绥中永安堡乡西沟村6个自然屯,其中的小河口段是最重要的关隘,历史上曾两度遭受蒙古骑兵的侵扰,封存了许多历史故事。

攀登野长城的密集的户外队伍。

敌楼上的户外探险者。
敌楼上的青松是古长城壮美的映衬。

依山势而建的陡峭的野长城之路。

攀登上另一个高处的敌台俯瞰下边的敌楼。
站在小河口敌楼之上,环顾四周可见燕山山脉雄奇俊秀的自然景观,虽然陡峭春寒还萧条着山野春色,但仍然可见茂密的森林植被,向远方眺望,群峰踊跃,敌楼耸立。

俯瞰到古长城脚下的古朴村落,那里大都是当年戍边将士和家属建立的村庄,很多村民都是浙江义乌兵的后裔,他们依然保持着先祖的刚毅、质朴和坚强的性格,待人热情大方。
近几年来,前来游览、摄影、写生、探秘涉险的户外者络绎不绝,已经形成了一条探究长城文化的新热点。巍然屹立的古长城正在面临无数的不可遏制的反复的洗礼,古长城正面临着如何保护原生态,如何保护古长城建筑的关键话题。当人们踢踏这长城上已经风蚀或人为而摧残坍塌不牢的砖石,狂热而兴奋地呼喊“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还要真心地祈祷“万里长城永不倒”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