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走进高耸的马头墙,走进曾经是官臣宅第的深宅大院,这里早已人去楼空。----摄于斗山街

宅内老式的陈设,提醒着我们追溯那个久远的年代。-----摄于古私塾许家厅

只有当年的建筑构造和徽雕,还透露着昔日的宏大与风采。——摄于曹氏二宅

透过镂花的窗棂,依稀可见老宅曾经的雍容华贵。-----摄于曹氏二宅

正午,深宅大院里慵懒的阳光。-----摄于曹氏二宅

花瓶式院门。----摄于古私塾许家厅

摄于曹氏二宅。
摄于曹氏二宅。

惟妙惟肖的砖雕。-----摄于黄宾虹纪念馆

---摄于古私塾许家厅

院子里的树木依然苍翠幽绿。---摄于古私塾许家厅

------摄于古私塾许家厅

--------摄于古私塾许家厅

摄于斗山街杨家大院。
拍摄日记:
位于徽城镇打箍井街的曹氏二宅,由曹庭鑫修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座古代豪宅,徽派建筑风格,有很多精美的徽雕。2004年全堂落架大修,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斗山街长街幽巷中,座落的典型徽派古民宅有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这些古民宅大多数都是徽州明清建筑,是徽商发源地。
徽州有着“以商养文,以问入仕,以仕拓商”的传统。徽商许家厅,至今供奉着孔子画像,画像前面的客厅是教授孩子读书的地方。那里的石凳石桌尚在,还有生机勃勃的桂花树。这就是普通有钱的徽商家,最常见的场景,外面古巷幽寂,院内书声琅琅,桂树飘香。当埋头读书的子孙,幸运地从深宅大院走出,又开始了雄心勃勃而远大的发家计划。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经商获利之后,建造更具气势规模和富贵豪华的房屋,更有头脑的,借以传承祖辈的叮咛,会督促后代,苦读勤学换取功名。——古私塾许家厅
杨家大院,即斗山街5号,它是整条街道中规模最大的官臣宅第。住宅占地700平方,气势非凡。杨家大院为三进串结构,右边紧依曲径通幽的后花园,园中梅竹及各种花卉茂盛,水井清冽,为典型的徽州民间私家园林。古时徽州人亦古亦儒,常年在外,家中老小及妇人生活起居大多不出门。
杨家先祖曾官至明代礼部尚书,是典型的官僚家庭的居住结构。门前“上马石”、门楼上砖雕、厅堂栋梁雕刻精细,堂后二、三进均为两角建筑,系家眷住房,楼厅还设有读书楼,住宅后院辟有花园。
杨家为斗山旺族,杨氏先祖世代为官,始祖杨升为洪武时徽州府学教授,子杨宁景泰间为礼部尚书,杨宜正统时为监察御史,重孙杨栋明朝嘉靖时曾任广州参将。万历时,有学者杨贞一,名医杨国章,画家杨复光等。进入清代,子孙远离仕途而经商。清朝咸丰时,出入举人杨昌樾,先为地方政府办理筹饷、善后事宜,后献身书院教育。杨宁的孙子杨光先,曾任新安卫副千户,性格耿直。明朝崇祯初年,他把副千户之爵让给弟弟光弼(音必),自己以布衣身份进京,备好棺材誓以死谏,揭发温体仁等误国行为,结果被杖嫡辽东充军。十年后,温体仁终于被罢官,光先遇赫回乡后立志著书立说。清初,曾任光先为钦天监右监副,光先坚决不干,后改任他为钦天监监正,光先还是不干,最后皇上御批“不得渎辞”,才勉强上任。他将前后与西人辩论的文章辑为《不得已》二卷刊行。后仕途多折难,病故后西方传教士以每部书200金的高价购买杨光先的《不得已》,并全部销毁,但在民间仍有藏本流传。
当年那些谋取功名,经商有道的商人,各显其能,建造宅屋或气势非凡或富丽堂皇。而没有谋取功名的的徽商后代,只能在严格的营造法规下,利用种种隐喻的手法,暗示和期求四季平安和幸福吉祥。想当年,住在斗山街深宅古巷里的徽商,各自建造风格不一,却十分考究、古朴、典雅的宅院,使得斗山街既有官邸又有民宅,既有豪华宏大,也有奇巧玲珑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墙挨墙,巷接巷,相互间的互补与辉映,依稀可见当年徽商文化的景观。遥想当年,徽商盛极数百年,享有“无徽不成镇”之誉。这些商贾荣归故里,往往不惜重金树牌坊、修祠堂、建宅院、兴学义,从而造就了微州文化的灿烂辉煌。
达官贵人的宅院包括花园,多由轴线构成的庞大建筑体系。中央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大厅和住房;左右轴线上布置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和杂屋,成为三组以至多组纵列的院落组群。
歙县老街的古民居设计奇妙、构造复杂,集中反映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的精湛艺术。以一幅幅徽雕组合,用普通的物象来寓意深邃的涵义,来表达和体现徽州人的生活理念和经商的艰辛。
加载中,请稍候......